從驛卒開始當皇帝 第六百五十八章黨爭才是重中之重(第三更)
潛規則就不是規則了嗎?
崇禎不懂這個道道,故而處置馬士英遭受了朝臣的集體抵抗。
抨擊點是宦官權力大了,對皇帝能有什麼好處嗎?
陛下又準備養出來一個魏忠賢嗎?
崇禎駁斥一番,繼續我行我素。
戶、工兩部總理的司禮太監張彝憲在戶、工兩部頤指氣使,把尚書、侍郎全不看在眼裏,還命各司郎中以下官員都要來拜謁。
工部侍郎高鴻圖不願身居於太監之下,上疏抗議:「臣部有公署,中間是尚書之座,兩旁是侍郎之座,這是國之大體。
今內臣張彝憲奉命總理二部,位在尚書、侍郎之上,這是有辱朝廷,褻瀆國體。
臣為侍郎,是尚書的副手而非內臣的副手,為了國之大體,臣不能不慎重其事。」
不把太監調走,他直接辭職。
對於朝臣辭職這件事,崇禎直接置之不理,然後高宏圖接連上書辭職九次,惹怒了崇禎,直接把他給削籍為民。
不想干?
那這輩子就別想當官了。
但是這個處置並沒有嚇住朝臣,他們縱然在處理國政上不擅長,但在跟皇帝對抗這事,特別擅長。
工部主事金鉉與同僚相約不要私行拜謁,惹惱了張彝憲,也被糾劾免職。
工部尚書周士朴由於不願配合張彝憲工作,被崇禎下旨詰問。
崇禎本想着要剿滅山西諸賊,眾多朝臣本該就勠力同心,可現在朝廷與太監斗得愈演愈烈。
太監們覺得憑什麼你們這幫人能掙錢,我們稍微掙點錢,就要來斷了我們的財路?
憑什麼!
這不是欺負沒根的人嗎?
我等要的就是一個公道!
南京御史、禮部主事、工部主事等彈劾內臣張彝憲,分別被罷職、被治罪遣戍、被下獄治罪。
太監劉允協彈劾倒了宣大巡撫馬士英後,立馬有太監王坤跟進,直接彈劾巡按御史,參與朝中大事,開始攻擊首輔周延儒。
周延儒先前的姻親狀元陳於泰,此時在翰林院入職,立馬彈劾太監王坤,然後招來了更多對他的彈劾。
「當初狀元遊街,你被賊寇所擒,你一個狀元為啥不去死呢!」
首輔周延儒處境越發艱難,他提拔的大同巡撫張廷拱、登來巡撫孫元化,被認為是向周延儒行賄所致,引起輿論不滿。
他的子弟家人橫行鄉里,激起民憤,受到言官的糾彈。
他的兄長周素儒冒籍於錦衣衛,搞到個千戶的職位。
他的家人(奴僕)周文郁成了副總兵,更是遭到了抨擊。
可謂是一人當官,連家裏的「狗」都有了編制。
大太監王坤等人表示,說我們不乾淨,你們這些個讀書人,也乾淨不到哪裏去!
周延儒按照慣例上書請辭,被崇禎留任。
隨着吳橋兵變的事情發生,崇禎在心中對周延儒的信任變得動搖起來。
皮島毛文龍舊將譁變,孫元化接收了皮島的叛將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李應元等諸將。
隨着祖大壽被圍,孫元化派遣孔有德以八百騎趕赴前線增援,但是登州遼東兵與山東兵素不和。
孔有德抵達吳橋時,因遇大雨雪,部隊給養不足。
軍隊行到達吳橋時,與山東人屢有摩擦,縣人皆閉門罷市。
有一士兵強取山東望族王象春家僕一雞,此士卒被家丁抓住「穿箭游營」。
故而李應元命士兵擊殺該家僕,事後王象春之子不肯罷休,要求查明真相。
李九成又把孫元化給的市馬錢花盡,恐遭詰責,於是搶劫譁變。
山東望族王家遭到巨創。
孔有德受李九成、李應元父子的扇動叛變,在山東境內連陷數城,東江總兵黃龍遭叛兵割去耳鼻,即「吳橋兵變」。
孔有德不去支援祖大壽後,倒戈殺回山東半島,連陷數城,率兵直趨登州。
孫元化急令張燾率遼兵守登州城外,與總兵官張可大發兵抗擊,兩路成合擊之勢。
但是張燾與孔有德是老朋友,張燾的兵卒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