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驛卒開始當皇帝 第一千零一十五章明清戰略對決前夕
湖廣傳來捷報,讓崇禎極為興奮。
為了滅寇雪恥,崇禎把目光放在了錦州,希望洪承疇能夠再接再厲,能像吳國俊一樣傳來好消息。
不久前,洪承疇率領薊州總兵白廣恩、寧遠總兵吳三桂、廣寧前屯衛總兵王廷臣抵達寧遠,視察松山等要塞後。
以兵力太少不足以禦敵,請朝廷再調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朴、密雲總兵唐通、山海關總兵馬科,雲集寧遠前線,總兵力達到十三萬。
明軍在錦州、松山、塔山、杏山一線擺開決戰的架勢。
當然清朝方面也不示弱,咄咄逼人。
據遼東巡撫丘民仰向朝廷報告,清軍不斷向義州運送軍隊、糧食、武器。
其中有紅夷大炮三十門,小炮多得難以細數。
儘管在火炮方面,明軍在各處據點的火炮也不少,但總體質量而言,還不如清軍呢。
明朝降將石廷柱、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等,在鄭親王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阿達禮等統率下,齊向錦州外圍撲來。
雙方接連交戰,形勢日趨緊張。
但我大明官軍上下齊心,略微佔優!
崇禎雖然知道清兵難以對付,但是有洪承疇總督十幾萬人馬出手,還是讓他十分放心的。
可實際情況上錦州、松山請求救援的報告,與匯報到皇帝那裏的大不一樣。
「奴眾(指清軍)此番傾巢困錦,內打柵木,外挖濠塹,水泄不通,人影斷絕。
松城與錦州相隔十八里,奴賊離錦州五六里下營,即近在松城左右。
今錦州壕柵已成,奴眾精騎盡繞松城,勢雖困錦,實乃伺松。」
錦州、松山的守將,對形勢的判斷是正確的。
清軍圍困錦州的意圖是吸引明軍主力的增援,在松山一帶形成圍點打援之勢。
久經沙場的洪承疇,對這種戰術意圖當然了如指掌。
故而對戰略決戰持謹慎態度,傾向於打一場持久戰,不爭一時一地的得失。
他在向崇禎報告軍事部署時,一方面表示解錦州之圍的決心。
「大敵在前,兵凶戰危,解圍救錦時刻難緩,死者方埋,傷者未起,半月之內即再督戰,用紓錦州之急」。
另一方面陳述他的應對方略「且戰且守」。
「久持松、杏以轉運,且錦守頗堅,未易撼動。
若敵再越今秋,不但敵窮,即朝鮮亦窮矣。
此可守而後可戰之策。」
洪承疇的「可守而後可戰」的戰略方針是實事求是的,也是當時唯一可取的方案。
皇太極想要長久的圍困,也得源源不斷的從朝鮮那裏運糧支撐。
這年頭,糧食就是金貴的很,哪裏都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
況且堅守錦州城的總兵祖大壽,被清軍困五個月之久,仍然信心十足。
他特地派士兵出城向洪承疇傳話,城內糧食還足可支持半年,建議洪承疇用車營步步進逼,不要輕易交戰。….
但是洪承疇卻是不這樣想,祖大壽被圍困,只要有糧食就能守住。
可一旦糧盡,那錦州、松山等地的軍將就玩完了。
更何況清兵加緊四面出擊,騷擾明兵,急需大力增援米豆。
洪承疇與邱民仰、吳三桂再三商議,急欲將糧料多運松、錦,以防不虞。
他們決計「以新年過節,出其不意」將糧運去。
正月初二、三兩天,裝糧上車,共一萬六千石,吳三桂親自帶兵防護,儘速趕運。
此計果然躲過清兵的監視。
明軍於初七進入錦州城,把糧食全部卸下去,初八空車返回。
待到初九,清兵才聞訊,出動兩萬騎兵追擊,企圖奪取糧食。
行至沙河堡,清軍分四股追擊,遭到明軍炮火襲擊。
清兵一無所得,還因追擊遭到埋伏,只能從原路撤回。
明軍護送數百輛大車,裝載一萬六千石糧食安然進入錦州,說明清軍並沒有把錦州圍住,也沒有把寧錦之間的交通線封鎖起來。
或者說他們屢次對明軍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