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與不孝生死繞 重學輕權道嚴畯
更新:08-02 01:24 作者:巴巴忌酒 分類:科幻小說
測試廣告1 官渡之戰期間,江南出現了被譽為"三個英傑俊才"之人,他們是諸葛瑾、步騭和嚴畯。文字谷 www.wenzigu.com本文就講嚴畯。
嚴畯,出生於公元164年,字曼才,彭城,即時下江蘇省徐州市人。
嚴畯少時喜愛學習,通曉《詩》、《書》、《禮》,尤喜《說文解字》。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戰火紛飛,為求有個安身立命的學習環境,嚴畯南下江東,從而結識了諸葛瑾、步騭,因於有着共同語言,三人結伴神遊江南,吟詩著文,贏得"三個英傑俊才"之譽。
嚴畯性情淳厚,為人真誠,對待他人,不分親疏,一視同仁。遇到求教於他的人,總是忠告對方為人做事樹立良好道義的重要性。東吳大臣張昭就將他推薦給孫權,孫權任其為騎都尉、從事中郎。
公元217年,東吳大都督魯肅病故。孫權囑嚴畯接替此職,督領一萬兵卒鎮守陸口。朝中臣將無不為嚴畯能獲此職而為他感到高興,但出人意料的是,嚴畯堅辭不受。
孫權以為嚴畯故作謙虛,便親自陪同他去都督府。當着列隊迎接孫權與他的將領之面,嚴畯再次誠懇地表示"我向來只知埋頭文字典籍,從沒參與過大小軍事行動,現在要我指揮千軍萬馬,只會釀製罪過與悔恨。"說罷,竟至流淚。孫權見他態度如此堅決,終於不再勉強,另擇呂蒙接替魯肅之職。
公元229年,孫權登基,時稱吳大帝。嚴畯獲任統率孫權宮警部隊的衛尉一職。當了皇帝的孫權高興之餘,將嚴畯召到身旁,讓他念誦一篇嚴畯兒時讀過、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文章。嚴畯便擇《孝經》一書中的"仲尼居「朗誦。為讓讀者了解嚴畯的書生迂氣,特將此文譯錄如下:
孔子在家裏閒坐,他的學生曾參在旁侍坐。孔子說:"古代的聖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順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處,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麼嗎?"
曾子離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說:"學生曾參愚昧,怎麼會知道呢?"
孔子說:"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這裏生發開來。你坐下,我現在就跟你講!人的身體以至每一根毛髮和每一塊皮膚,都是父母給予的,應當謹慎愛護,不敢稍有毀傷,這是實行孝道的開始;以德立身,實行大道,使美好的名聲傳揚於後世,以光耀父母,則是實行孝道的最終目標。所以實行孝道,開始於侍奉雙親,進而在侍奉君主的過程中得到發揚光大,最終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業。《詩經》中的''大雅''說:''常常懷念祖先的恩澤,念念不忘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德行''。"
張昭聽說嚴畯給孫權選讀了這篇文章,搖頭嘆息說:"曼生鄙生也!"譯成白話文就是:"嚴畯真是一個書呆子!"張昭說罷,就給眾人念了一篇"君子之事上"一一"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譯成白話文就是:"君子事奉君主上級,在朝廷中就盡心盡力效忠,回到家裏就竭力思索補過,使君主上級的善美之處發揚光大,錯誤弊端得以挽救。因此,君臣上下能相親相敬。"
明眼人看罷,應該明白嚴畯與張昭的區別在哪了吧?
嚴畯曾以使臣身份出訪過蜀漢。諸葛亮對他的外交才能深為欣賞。這裏說個橋段,以供讀者一樂。話說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前往東吳斡旋聯吳抗曹事宜。東吳那些主張降曹的文臣謀士,就想給諸葛亮來個"下馬威",於是有了"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故事。
嚴畯見諸多"戰友"所提問題難不倒諸葛亮後,拋出了一個"剎手鐧":"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且請問孔明治何經典?"譯成白話文就是:"不要扯那些沒用的,我就問你孔明,寫了什麼着作,出版過幾部書?"
大家知道,其時的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時間不長,尚未著書立說,因此這一提問,確實擊中了諸葛亮的"軟肋",但諸葛亮的聰明就在於他能隨機應變:"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譯成白話文就是:"你嚴畯著文立書,慣於東摘西抄,如此剽竊行為,簡直是世上最為不要臉文人。"
諸葛亮此答,屬於偷換概念,你想啊,"天下文章一大抄",哪個著文立書的文人,不會引用前人的經典妙句?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