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與不孝生死繞 清濁太明害張溫
更新:05-21 01:52 作者:巴巴忌酒 分類:科幻小說
測試廣告1 公元230年,正在北伐前線的諸葛亮獲知東吳名士張溫病故消息,嘆道:"其人於清濁太明,善惡太分。詞字閣http://m.cizige.com"
張溫,出生於公元193年,字惠恕,吳郡吳縣,即時下江蘇省蘇州市人。其父張允,曾任孫權的東曹掾。
張溫家族乃江南四大姓氏之一,時稱"吳郡張氏"。張溫父親張允,輕視錢財,重視賢士,聲名傳揚近州遠郡。如此情操高尚之士,命運卻舛,在擔任孫權的東曹掾不久,因病去世,令孫權"深以為憾"。
父親為人正直光明,作為兒子的張溫節操自然優秀,尤為幸運的是,張溫還擁有俊朗容貌、偉岸身材、敏捷思維。表裏如一的盛名,終於傳到孫權耳中。孫權就問朝中大臣:"張溫能與當今何人相比?"
大司農劉基說:"其才其智,與全琮同等。"
太常顧雍糾正說:"劉基言之不詳,依我觀察,當今無人可比張溫。"
孫權說:"張溫擁有如此高才,說明張允沒死,他的精神在發揚光大。"於是徵召張溫入朝相見。
孫權當着滿朝文武大臣,考驗張溫。初次入殿,張溫磊落大方,絲毫不怯,其文雅的談吐,如流的對答,不僅令百官們傾慕讚揚,而且讓孫權改容加禮。召對完畢,張溫出宮,老臣張昭握着張溫之手說:「老夫就把心意託付於你了。"之後孫權任命張溫為議郎、選曹尚書,又遷為太子太傅。
公元224年,蜀漢遣派鄧芝出使東吳,以求修繕"夷陵之戰"造成的兩國裂痕。原本打算順附魏國的孫權,在鄧芝遊說下,決定取和蜀漢,共御魏國。出於商議和約條款,孫權決定讓時年32歲的張溫,以輔義中郎將的身份出使蜀國。
張溫到達蜀國後,即前往蜀漢皇宮向後主劉禪表章,其所用言辭,既不失禮義,又不失自尊,更不失雙贏。蜀漢群臣包括諸葛亮,無不看重張溫才幹。為了說明張溫的外交才能高超,特輯錄如下一個軼事,以示佐證。
張溫完成出使任務,準備回國時,諸葛亮帶領文武百官為其餞行。眾官到齊,惟獨秦宓未到。諸葛亮數次派人趕去催他快來。張溫奇怪,問道:「如此行動緩慢之人,身份若何?"
諸葛亮答:"益州的一個文人學者。"
秦宓終於趕到,張溫想為難他,便問:"您學習嗎?"
秦宓答:"我們益州,連牙口不齊的孩子都懂得學習,您何必小瞧人啊?"
張溫說:"那我問你,天有頭嗎?「
秦宓答:"有頭。"
張溫問:「頭在何方?"
秦宓答:"在西方。《詩經》有云:''於是眷戀西望''。由此推論,頭在西方。"
張溫問:"天有耳朵嗎?"
秦宓說:"天高高在上卻能聽到地下聲音,《詩經》有言,''鶴鳴叫於水澤,聲聞於天''。如果上天無耳,用什麼來聽?"
張溫問:"天有腳嗎?"
秦宓答:"有,《詩經》說''上天的步履那麼艱難,那人已不可靠''。假如上天沒有腳,憑什麼行走?"
張溫問:"天有姓嗎?"
秦宓答:「有姓。"
張溫問:"姓什麼?"
秦宓答:「姓劉。"
張溫問:"您怎麼知道?「
秦宓答:"當今天子姓劉,因此而知天姓劉。"
張溫問:「太陽誕生在東方吧?"
秦宓說:"雖然它誕生在東方,而最終歸宿在西方。"
一問一答,如山中回音、如應聲隨出、如行雲流水,恰到好處,嚴絲合縫。張溫不僅敬服秦宓,而且由此高看蜀國。
這就壞了事,壞了什麼?壞了孫權的自尊。張溫回國不久,即向孫權詳細匯報了此番出使成果,期間談了蜀國政體上的一些獨到之處以及蜀國對他本人熱情周到的款待。然後提請孫權一定要與蜀國和合,共同對付魏國。就張溫自己看來,這次匯報,純屬實事求是,光明正大,無有半點矯揉,但就孫權而言,心中卻有了些許不快。
於是孫權就派張溫前往豫章郡帶領部隊。張溫是個文人,他對軍功沒有追求,因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