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工讀學校 第二十二談:無為勝有為
更新:05-18 20:45 作者:布衣牛板筋 分類:科幻小說
測試廣告1 「無為教育」是個新名詞,又是一個老方法。筆硯閣 www.biyange.com可真要弄懂弄通還真不容易。我的一位同事,從他的孩子還在妻子肚子裏的時候,就給孩子從出生到二十歲,制定了四個「五年計劃」,他就是一個目標,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讀到美國的哈佛去,他相信大學畢業的自己和妻子都有這個能力。孩子出生以後,他以超人的耐力和細緻,開始了自己的宏偉計劃。十年過去了,他的孩子果真「連蹦帶跳」地衝進了一所省重點中學的「火箭班」,而且孩子表現的非常「優秀」,獲得好幾個省奧林匹克數學、物理競賽大獎,在一次家長會上,我和這位老兄不期而遇,雖然還不到四十,但他已是華發虛皺,老態初顯,然而更讓我們沒想到的是這次家長會,老師竟毫不客氣地對他的孩子和他提出了批評。
原來幾天前,他和妻子同時出差,於是細心的妻子便替孩子買了些麵包、火腿腸之類的,讓孩子權做一餐午飯。到了吃飯時,孩子吃完了麵包和火腿腸,卻對着手裏的易拉罐飲料犯了愁,拿在手裏翻來覆去竟不知道怎麼開,正巧碰上了班主任。班主任說,孩子學習很優秀,卻是一個高分弱能的孩子,如果這樣一個連易拉罐都不會開的孩子,將來很難適應社會,搞不好就可能培養了一個「廢物」。
原北京大學校長丁石孫先生教育孩子採用了另外一種方法。「我是搞數學的,又是北大教授,可我對自己的孩子沒有進行任何輔導。他後來沒有考上北大附中,我不責怪他。我對他的要求在很多父母看來很低。他只要不學壞,有多少能耐就念多少書。我從不問他的分數,只看其品行,給其發展的空間。」很多年前,丁老說這話的時候,他的孩子已經在北大讀碩士了。
不少的家長都普遍認為,「玉不琢不成器」,對孩子必須嚴加管教,給他提出一個較高的目標(其實是只看分數的目標),然後時時提醒和教育,孩子稍有懈怠便立即給予訓誡,使其永不停步。即使「進兩步退一步」,畢竟還能進一步,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教育方法,因為確實有不少孩子就是這樣被父母逼迫着走向成功的,其根據是人都有惰性,而孩子比成年人更缺少理智,更缺少經驗,所以凡事不能依從孩子。但這種教育方法是很危險的。
其一,父母確定的目標是否是基於孩子的強勢智能(一種相對突出的天賦),假如不是,即使取得所謂成功,但很可能影響了孩子本可以取得的另一種更大的成功。
其二,被父母「逼迫」走向成功的孩子,其獨立人格的發展必然受到影響,即使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也存在着一種生命本能的缺陷,因為獨立人格是每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其三,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片面地追求虛榮,苛刻孩子的聰穎,望子成龍,揠苗助長,對子女的學習成績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在學習上嚴看死守,分工陪讀,孩子容易產生極大的心理壓力,一定會產生逃避和叛逆心理。當這些壓力超過他們的承受能力時,就可能會走向極端,包括離家出走誤入歧途。
其四,缺少了一種自主發展,孩子就必定缺少快樂,缺少創新精神,而這都是人的本性。
其五,不可否認,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後天開發,但是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基於孩子個性的「土壤肥力」成長起來,忽視孩子的自主發展和喜好,把一些本不屬於他們的東西硬塞給他,只會壓抑了孩子的心理成長,讓一大部分家長適得其反,品嘗自己釀的苦酒。
由此看來,「逼迫」孩子成功的教育方法並不好,尤其是對那些獨立性特別強的孩子來說,這種教育方法就更存在着一種製造「反抗心理」的危險。
中國古代出現的「無為教育」,提倡的就是一種「無背道之行,順自然而為」,即不做違背教育目的、教育規律的事,實施因勢利導,功無不成。在當代,國內外管理學領域「無為管理學」研究方興未艾。「無為管理、是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的管理。無為管理的根本在抓住人心。結合育人實際,無為,不是沒有作為,而是大有作為。
其具體內容一般有以下幾個內容
陶冶。創設良好的環境,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薰陶和感染。前蘇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