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重征天下 第九百九十七章 八道聖旨
更新:07-17 00:32 作者:飽吹餓唱 分類:都市小說
有明一代,除了「二祖」,也就是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以外,所有皇帝都是「守成之君」,極少主動對外用兵。除了庸庸碌碌之輩以及玩物喪志之徒外,僅有的幾個勉強稱得上「明君」的,也把『精』力側重在「文治」上,軍事方面則完全沒有自己的見解,頂多是「擇其善者而從之」,也就是從閣臣的若干建議中選一個。但閣臣都是科舉出身,知兵善戰者微乎其微,他們拍腦袋做出的軍事部署,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朱由檢深知其中弊端,此時讓群臣商議,也不過是做個樣子。聽他們說的都是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法子,朱由檢心中冷笑,終於乾綱獨斷,做出一系列謀劃已久的軍事部署:
一,駐守山海關的邊軍暫時按兵不動,既不要救援薊州和京師,更不要想着什麼敵後空虛,分兵去攻寧遠。
二,東江鎮總兵黃龍立即率部渡海,對遼東半島展開『騷』擾『性』攻擊。但萬勿與敵硬拼,如有大股敵軍迎擊,立即退回皮島。
三,薊鎮邊軍死守天津衛,一定要保證京師至大沽官道的暢通,至少也要堅持七天。
四,京師立即戒嚴,三大營中的五軍營和神機營移師城中駐防,三千營則把駐地更向西移,藏進京師西側的群山之中,只留三千『精』騎隨時聽候調遣。
五,京師以南二百里內,所有府縣同時戒嚴。百姓能往山區和南方疏散的儘可能疏散,地處平原、無處可逃的,只好避入縣城之中。只有通州例外,通州城要放棄,趁着後金軍還沒打過來,要把所有百姓和物資儘快轉移到京師。
六,大同邊軍移防宣府,與山海關一樣,宣、大邊軍要暫時在宣府按兵不動。
七,山西、北直隸南部、河南北部、山東各地衛所,立即選派官軍勤王,但那些老弱病殘就不要來了,一定要選拔『精』銳士卒,寧缺毋濫。而且也不要來京師,到保定、河間二府集結就行了。其餘各地官軍暫時不動,尤其是陝西、河南南部、湖廣北部官軍,更要嚴守駐地,不可輕舉妄動。
八,李定國、李來亨二將,要率部克服一切困難,儘快回師勤王。
這八條軍事部署一經做出,立即又引發了朝臣的『激』烈反對。很多人認為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如今韃子大舉入寇,正該調集所有官軍拱衛京師;而按朱由檢的部署,京師就只有三大營、五城兵馬司和皇城警衛團這三支軍隊了。
五城兵馬司只有一萬人,皇城警衛團只有幾千人,而且都是步軍;三大營雖有十幾萬人,但經過前段時間的整編,只有五萬多能戰之兵,李定國和李來亨平定西南又帶走一萬,只剩四萬多人。明軍對後金以眾擊寡尚不能勝,以寡敵眾還能有好果子吃?
而且若是遼東的城池受到威脅,這些大臣也不着急。但現在是薊鎮失陷,直接威脅京師!他們自己和家人、財產都在京師,別說韃子攻破京師,就是在京師附近的村莊搶掠,他們也受不了,因為那些田產大多屬於這些達官貴人。所以他們堅決主張與後金在薊鎮決戰,實在不行,牢牢守住京師也行,反正不能讓關寧鐵騎、宣大邊軍這些吃皇糧的軍隊閒着。
但皇帝不為所動,閣臣之中的孫承宗、王在晉、袁可立、徐光啟、周延儒與溫體仁也都支持朱由檢。這其中周延儒與溫體仁並不知兵,但他們一貫是朱由檢的應聲蟲;而其他幾位老臣,則深知皇帝雖然年輕,但謀略、用兵遠在諸臣之上。
尤其是孫承宗,他當年力主打造關寧錦防線,那時候朱由檢還是信王,就指出他這是「碼防禦」,後金肯定會繞過這條防線,攻擊空虛之處。那時候孫承宗還不信,覺得薊州以北是『蒙』古人的地盤,後金軍不可能從那裏打過來,因此沒有聽取朱由檢的意見。現在回想起來,皇帝真有遠見卓識,而自己則是鼠目寸光。事實俱在,他現在豈能不鼎力支持朱由檢?
本來內閣有十五位閣臣,來宗道被攆了出去,還剩十四個;如今六位已經表態支持皇帝,而且這六位裏面還有四位是六部尚書,分量自然極重。東林系大臣雖然人數眾多,可對軍事卻是一竅不通,而且看今天這情況,即使反對也是白反對,只好不情不願地奉詔而行。
於是,一道道緊急諭令立即用飛鴿傳書發向全國各地。清晨的京師上空,一時間竟有數千羽信鴿同時振翅翱翔,場面蔚為壯觀。
朱由檢站在乾清宮的須彌座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