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重征天下 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徹查稅畝
更新:07-17 00:38 作者:飽吹餓唱 分類:都市小說
劉鴻訓見周延儒在朝堂之上公然駁斥自己,當即動怒,冷冷地道:「周大人非要這麼類比,倒也未嘗不可。眾所周知,葉依附於枝,枝繁才能葉茂,枝葉俱全,樹木才能生長。民田投獻於藩王或官紳,時間久遠,原因不一,豈能一刀切之?若真如此,則枝葉俱失,樹亦壽命不永矣。」
周延儒則不慌不忙地笑道:「劉閣老之言,未免失之偏頗。陛下,臣以為,投獻雖積弊已久,偷稅數額觸目驚心,但並非所有藩王、所有官紳都行此下作之事,大多數藩王和官紳還是一心為國、奉公守法的,各位大人是也不是?」
這句話得極巧妙。其實投獻偷稅可絕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幾乎所有藩王和大部分官紳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此弊。但若是承認,那不就等於下一個好王爺、一個好官都沒有,朝廷就更該徹查了。因此包括劉鴻訓在內的眾臣也只得默然不語,算是默認了。
周延儒接着道:「既然只是個別,仍以大樹作喻,就好比是無數樹枝中有一枝生了病,枝上樹葉所受的陽光雨露無法惠及全樹,乃至單枝瘋長。陛下,臣頗好園藝,聽聞劉閣老也精於此道。敢問劉閣老,亂生之枝椏,是否應該儘早裁剪,以利樹木生長?」
劉鴻訓登時語塞,他可萬萬沒想到自己一時興起的比喻,竟然被周延儒機敏地抓住漏洞,反將自己一軍。
周延儒又狡猾地道:「臣以為陳贊化所奏未免言過其實。為以正視聽,陛下應下旨徹查藩田、官紳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以絕物議。」
這招叫以退為進,先給這些藩王和官紳戴頂高帽,表面上還是要維護他們的面子,可實際上還是要查。如果這樣還是不讓查,那就只能明心中有鬼了。眾臣對此心知肚明,但苦於無法辯駁,竟然再無人敢吭聲。
朱由檢立即抓住機會拍板道:「既然眾卿沒有意見,朕就准陳贊化所奏第一條。朕看可以由易入難,先從藩王查起,藩田畢竟還是少數嘛。」
這下群臣就更不出話來了,皇帝這等於是主動讓了一步,把涉及面最廣的官紳田投獻問題給擱置了。再不識趣,可就要觸怒龍顏了,再這仍然算是宗室之內的事,外臣也不好過多干預。
於是除劉鴻訓外的閣臣也大多表態同意。要最老奸巨猾的還得算是溫體仁,這次他是打定了主意做個幕後主使,竟然從頭至尾一言不發。
朱由檢見狀大喜道:「既然各位意見一致,那就立刻擬旨調查藩田,寫好了朕馬上用印。對了,陳贊化的第二條是怎麼?」
周延儒也顯然是有備而來,胸有成竹地道:「陛下,劉閣老所言固然有道理,但各省皆有徭役,為何某些行省的稅額就格外低?就以浙江為例,全省氣候溫暖,雨水充沛,水稻一年二熟,又無特殊徭役,稅糧定額卻僅為二十稅一。而且各府亦不盡然,杭州府土地最多最肥沃,每歲納糧卻在各府中排在最末,且年年征不夠足額,又是甚至連定額的七成都不夠,豈非咄咄怪事?」
陳贊化也趁機插言道:「臣曾任太湖縣知縣,深知其中之弊。官府征糧,並不挨家挨戶上門去征,而是包給若干大戶。大戶向各戶代為征糧後,再集中繳納官府。然而這些大戶往往欺上瞞下,對下面足額甚至超額徵收,對官府卻抵賴征不上糧,只交七八成,年年皆是如此,竟成慣例。臣以為此弊甚深,不可不除,然未幾調任京師,恐怕那裏至今仍是如此吧!」
這時周延儒的黨羽、戶部郎中張延拱也添油加醋地道:「大抵越是富庶之地,坐擁數十頃、上百頃甚至千頃以上的大戶越多,所需納糧的數額也就越多。為了達到少納糧的目的,這些人往往無所不用其極,官府亦拿他們沒有辦法,甚或官府中本身就有吏員收受賄賂,自然也不肯對他們深究。
「時間久了,欠征竟成定例,然後在新定例的基礎上繼續欠征,遂成各地稅率相差甚遠之局。浙江還不是最嚴重的,像湖廣地區素為魚米之鄉,稅畝二億二千萬餘畝,為浙江數倍,然則稅額不相上下。臣以為即使朝廷不為多征,出於公平起見,也該徹查各地稅畝,重定稅額。否則即成鞭打快牛,更助長抵賴之風。」
其實田賦中的貓膩由來已久,哪個大臣都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周延儒和張延拱所只不過是冰山一角,這也算是通行多年、已經得到默認的「潛規則」。官僚階層本身就是「潛規則」的受益者,二百多年來已經習以為常,此時突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