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皇帝 第三百零四節 真假楚王(2)
更新:09-03 09:25 作者:要離刺荊軻 分類:軍事小說
彭城,楚王王宮。
吳王劉濞看着懸掛在大殿牆壁上的地圖,陷入了沉思。
他的將軍們全部都站在他的後面,等待着劉濞的決斷。
現在,劉濞面臨的處境,與當年英布叛亂時的處境一模一樣。
現在,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五十年,但是,劉濞面臨的選擇,依然是三條。
第一條路就是揮師東進,攻取廣大的齊魯地區,傳繳燕趙。
第二條路是循江淮而上,沿着長江一路上溯,攻略韓魏故地,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口,決戰於雒陽。
第三條路則是從楚國出發,過長江,攻擊梁國,只要能攻下樑國,長安之前的就沒有了險阻,大軍可以兵臨函谷關下,無疑,到了那個地步,整個關中都會不戰而下,有的是願意『撥亂反正』的貴族。
當年,英布自持武力,渡淮河而入沛郡,結果被太祖高皇帝劉邦堵在了蘄西的甀城。
那一場戰爭,劉濞是親自經歷過的,當時的種種情景,現在想起來,宛如在眼前一般。
以英布之勇,其麾下百戰雄師之精銳,尚且在這條路上一敗再敗,最後竟然被打的全軍崩潰。
因此,淮河,劉濞是死都不願意渡的!
天知道過了河,對面等着自己的是什麼?
萬一自己前腳剛過河,後腳就被從長沙殺出來的長沙**隊斷了歸路,怎麼辦?
劉濞不敢冒這個險!
至於故長沙王王子們……
劉濞從來就不敢指望這些紈絝子弟!
當年。英布就是被長沙王給賣掉的!
因此,實際上,劉濞只會在東進與北上之間抉擇。
東進。就要越過長江。
而在長江的另一面,漢室在齊魯一帶,七八個諸侯國唇齒相依,在不能確定齊王一系的諸侯肯定會接應的情況下,劉濞不敢輕易去攻擊。
自古渡江就有大風險!
而相對的,北進,就只有一個障礙——梁國!
而且。對劉濞來說,選擇北進,還有另外一個理由——梁王劉武是皇帝的親弟弟。
攻擊梁國。就是攻其必救,逼着長安主力來到梁國決戰。
這麼做,對劉濞來說,好處就是。倉促之間。長安天子肯定來不及集結來自長城的邊軍以及各地的勤王大軍,只能靠長安的南北兩軍以及駐紮在關中的幾部,即使臨時抽調和徵發關中的青壯,撐死也就湊個十萬人的援軍。
而倘若東進齊魯的話……
長安就獲得了時間。
作為一個處心積慮謀劃了這麼多年叛亂的君主,劉濞自然知道,長安的戰爭潛力有多大了。
一旦長安動員起長城附近和關中以及河東等基本盤的人力,一百萬大軍可能誇張了些,但五十萬全副武裝。受過訓練的大軍還是能湊起來!
而他的整個吳國,就算刮地三尺。也湊不齊這麼多軍隊。
而且,向齊魯進軍不僅會讓長安有時間動員和編組龐大的軍隊,更有一個問題——戰線拖的越長,對進攻方就越不利。
劉濞自然非常清楚這一點。
他的基本盤,只有吳國三郡之地。
加起來,不過一百城,三百萬人口,跟擁有三分二的天下的長安,肯定比拼不過。
即使他真的最終擁有了齊魯那又如何?
自古以來,可有南軍擊敗了北軍的例子嗎?
中國真正的菁華和人口聚集地,始終在中原,在北方!
是以,在劉濞看來,向東進軍,只是苟延殘喘而已。
一旦長安反應過來,聚集起軍隊,那憑藉北方那些久經戰陣,受過精良訓練的軍隊開到,屆時,所有的一切都會被改變!
是以,劉濞很清楚,他唯一的選擇,就是北上,趁着長安根本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猛攻梁國,逼着長安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與自己決戰,那樣,勝負就還未可知。
不然,等到長安動員起來,那真是萬事休矣!
劉濞非常清楚,關中一旦動員起來,會有多麼恐怖。
當年,秦末的時候,以秦廷的荒唐和遲鈍,尚且能讓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