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之鐵血榮耀 第四十五章早產的慕尼黑協定
華夏軍隊的擴編,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傳播了出去。想想也是,雖然這個時代的通訊還不算發達,但這樣大規模的擴編部隊還是瞞不住的。華夏國防軍的海軍和空軍的規模很少有人能搞明白,因為華夏只宣佈了北海艦隊、南海艦隊和印度洋艦隊三個大番號,至於下設的八個航母戰鬥群則從來就沒公開過。即便在國防軍內部,也屬於嚴謹私聊的話題,除開海軍本身和與海軍關係密切的空軍,陸軍的中下級軍官都未必清楚。
空軍會對海軍的規模有所了解,是因為空軍的飛行員與各航母戰鬥群的飛行員的密切交流。按照楊寰宇的要求,空軍的飛行員也要求能夠熟練掌握在航空母艦上的起降,以便在需要時,路基的飛機也能通過航母做中轉,執行遠程任務。不過,華夏拒絕加入倫敦海軍條約的舉動,還是證明華夏海軍的規模絕對超出了華盛頓海軍條約對華夏海軍的限制,只是現在各國都拿華夏沒辦法而已。
不過,這次華夏國防軍的擴軍,海軍和空軍的編制都沒什麼變動。海軍實際上已經一步到位的編列了建制,現在需要的是不斷的在各個造船廠,趕工製造艦艇,充實到各支艦隊,按照國防軍的造艦計劃,海軍需要的艦艇還有一部分沒有配齊。這種情況下,自然不可能再次擴編。空軍就比較微妙,因為空軍的駐紮,大多是以大隊為單位,也就是團級建制。至於一個空軍師是配備了四個大隊還是八個大隊,那就難說了。除開華夏軍事委員會的軍委委員和空軍高層,就連空軍自己的中下層都搞不清楚。因為在空軍的建制序列里,空軍就是九個空軍師,這九個空軍師在剛組建的時候,有的師下面只有一個大隊,有的師有六個大隊,都是根據作戰要求調遣的。從那時開始,空軍到底有多大規模,就成了一個謎。不過空軍的規模始終在擴大是不爭的事實,因為各地航校的飛行員招收規模,都是逐年在擴大。沒多少戰事,就沒多少消耗,可還在源源不斷補充進來的飛行員,除了證明空軍在逐步擴大,其它也證明不了什麼了。
陸軍的擴編卻沒法像海軍和空軍那樣保密。別的不說,就是部隊的建制,從師擴編到軍,按每個軍三個師加上各個直屬團營,規模就是原編制的四倍。特別是陸軍的建制是公開的,別的不說,就是各座軍營門口掛的牌子上,從原來的師變成了軍,就足夠泄露出太多的信息。
華夏國防軍擴編的消息一經擴散,自然就引起了世界其它國家的關注。若說早先華夏國防軍要針對蘇俄做戰爭準備還能理解的話,現在華夏與蘇俄剛剛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雖說這種條約的簽署就是為了撕毀用的,可保障短期的和平的作用還是能起到的。縱觀華夏的周圍,現在好像也沒有與華夏有戰爭傾向的國家,那麼這時候華夏軍隊的擴編,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最緊張的,無疑就是日本。得到華夏國防軍擴編消息後,日本陸軍參謀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高了駐朝鮮部隊的警戒等級。隨後,在派出特使出訪華夏的基礎上,也通過德國,試圖了解華夏此舉的目的何在。其次則是法國和英國這些有殖民地在華夏周邊的國家,也紛紛通過駐華夏的大使,向華夏政府表示出關切。唯一沒有表露出關切的是美國,這是因為他們通過剛剛從華夏回去的洛克菲勒那裏,得到了楊寰宇對今後數年世界局勢的預言。儘管他們對這個預言將信將疑,可看待華夏的擴軍就覺得是可以理解的了。畢竟,華夏擴軍的目標是陸軍,而不是海軍和空軍,這倒可以看作是華夏自保之心重於擴張之心。
面對紛至沓來的各國使節,汪兆銘無疑是最忙碌的。與這些使節們打交道,自然是他的行政院的職責。引起這些紛亂的始作俑者楊寰宇,倒是悠哉游哉的離開了武漢,前往各地視察去了。當然,這個視察只是楊寰宇的一個幌子,隨着德國吞併奧地利的時間的提前,楊寰宇覺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或許已經是迫在眉睫了。他必須對自己轄下的各支部隊有一個充分的了解,這種了解,坐在辦公室里看上報的文件是了解不到的。他必須深入到部隊的基層,從部隊的日常訓練,從他看到的官兵的精氣神,從各部隊對條例的執行情況,對武器的養護等細小的地方,對各支部隊的戰鬥力做一個正確的評估。並在視察過程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這種關鍵的時刻,任何細小的疏忽,都會在明天,用士兵的鮮血和生命來補償的。
仿佛在驗證楊寰宇的預感的正確,當時間剛剛跨入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