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命運之抉擇 第50章無恥的賦稅制度
更新:11-04 20:46 作者:東方奇俠 分類:軍事小說
明清施行里甲制,也就是110戶與哪些孤寡戶為1里,由丁糧最多的10戶擔任里長,其餘100戶則稱為甲首。各里中無力承擔差役的鰥寡孤獨人戶,則帶管於110戶之外,稱為畸零戶。
10名里長以10年為一個周期輪流應役,先後順序根據丁糧多寡預先編排,每年由1名里長率領10名甲首應當差役,並負責「管攝一里之事」
在後來,又設立了都這種組織,一都有600戶,將550戶編為5里,剩下的50戶則分派於本都,附各里長名下帶管當差,不許劃撥別都人戶補湊
但到明朝末年,由於財富、社會地位的變化,各地地方實權落到非職役性地方精英手中。
除此之外,只要稍稍細究,這種基於職役性的里甲制度完全沒有考慮變化,也不可能適應歷史發展需要,既然如此,楊昭確定建立保里制度。
這天,楊昭召集袁定、武明道等人將自己想法說出,嘆息道:當時洪武爺建立保甲制度,以讓農戶更好的服勞役、完成賦稅,但大家看看,兩百年後,賦稅沒有絲毫增長,徭役幾乎成為民眾心頭的負擔。
除此之外,各地的里甲長完全成為各地鄉紳的附庸,你們說說,這怎麼辦呢?
袁定嘆息道:軒輊,自古以來都施行鄉民自治,這幾千年下來都是這樣。你雖然不滿,但又有什麼辦法呢?
楊昭看了看兩人道:不是沒有辦法,我們可以需要發揮鄉紳,發揮里甲長的作用啊。里甲長緣何受各地鄉紳的壓制,主要是這些鄉紳手中有錢,很多人還讀了書啊。
若論知識,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在各里都還有幾個讀過幾年私塾的,但他們沒有錢。各位,你們想想,若是我們在現在的保甲制度基礎上每里確定1個專職的里長,每年補助他2兩紋銀6擔糧食,相當於5兩紋銀吧。
然後,再根據趕集的特點,每個集市確定1個專職的鄉長(元朝每600戶設1都長,在明朝朱元璋也曾經仿照元制設立),作為縣衙門的派駐點,每個鄉長每年補助10兩紋銀16擔糧食,相當於18兩紋銀。(明朝柴火皂奴年薪12兩紋銀,街頭小販1年最多可以賺20餘兩紋銀)
150個裏長,需要多開支300兩紋銀900擔糧食,15個鄉需要多開支150兩紋銀240擔糧食。再拋開其他雜七雜八的東西,如此每年最多開支700兩紋銀,1400擔糧食(俸祿為570兩紋銀,1170擔糧食),折算成1400兩紋銀而已。
這些鄉里長除了幫助徵收稅賦之外,在平時每個裏訓練10個壯丁,如此就有百來個人,尋常流寇若想作亂,難上加難啊。
這樣的話,若流寇與地方奸猾之徒勾結的話,我們也可以非常快的知道,免得像上次那樣被流寇打到城門邊的時候我們才知道,我們才做出反應啊。
袁定想了想,嘆息道:軒輊,這種想法好是好,但你想想,這要多少錢,多少糧食啊?前幾天你不是在哭喊,沒有糧食,沒有錢養兵啊,要設定專職里長,設定專職鄉長、還有衙役什麼的,這需要多少錢啊?
軒輊,要知道這幾年連年乾旱,很多地方搞得民不聊生啊。
楊昭搖搖頭,笑道:袁公,設立專職鄉長,專職里長,就是為了減輕民眾疾苦啊。如今里甲長名存實亡,我設立專職里長,就是確保各個裏長負擔起正賦徵收工作。
袁公,你也知道,若不能瀝青各地真正的人口,耕地面積,我只有徵收三餉,這樣的話,普通民眾更加苦不堪言。若是瀝青耕地面積,人口數量,到時候我立馬取消三餉,每100畝稅田只是徵收12石糧食。
再說了,那些專職里長,專職鄉長,最好從那些有一定功名的秀才、讀書人中挑選產生。袁公,這些被選中的秀才,讀書人都需要正派,年輕,敢於任事的。
袁定頗為心動,作為縣裏的學政,常常為下面那幫生員命運堪憂,因此,聽說軍中大規模招納司務長、招納知事,袁定多番鼓勵那些貧寒的學子以楊昭為榜樣,投筆從戎,以闖一番事業。
現在聽楊昭提出這個保里甲制,內心蠢蠢欲動,但又不敢相信楊昭,眼中充滿疑惑,問道:軒輊,此言當真?
楊昭鄭重的點了點頭,說道:袁公,若違背誓言,我將死於亂刀之下,這總可以了吧。
楊昭行五出身,再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