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宋滅元 第五百九十三章 日本政局(下)
元軍上次撤走之後,鎌倉幕府就斷定蒙古會再度來襲,於是在兩年前,再次下令加強西國各地防禦。主要分為兩面,一面為中國地區(即京都和鎌倉幕府的本州周邊地區),另一面為直面高麗的九州,而且是防禦的核心。
幕府將博多灣以西的肥前、肥後和博多灣以東的筑後、豐後都列為重點守備區域,特別是沿博多灣海岸一線的箱崎、博多、姪濱、今津等適於大軍登陸展開的地段則更是防禦上的重中之重。
對馬、壹岐等外海島嶼距離日本本土較遠,真正打起來的話,像這樣的島嶼是無論如何也難以守住的。因此,日本人並未在這些島嶼上特意安排重兵把守,僅僅是在對馬、壹岐、大島、鷹島等沿海島嶼上建立了烽火台,一旦敵軍來襲,就依次在第一時間舉烽火為號,以便九州各地的武士能儘快完成動員集結。
九州的防禦,以九州當地的各國御家人武士為主。為了時刻提防元軍捲土重來,幕府將博多灣沿線的重要地點分別劃給各國,由各國武士輪番值守。為此,幕府和朝廷還特意免除了他們前往京都、鎌倉擔任警衛的「大番役」。
為充實九州的防備,防止九州御家人離開九州,北條時宗下令,「鼓勵進,不許出」,一邊命令在九州有領地的武士必須「就地」,否則就剝奪他們的領地,另一邊嚴格禁止任何九州御家人以任何理由到別的地方去,連打官司暫時離開都不行。同時為使他們不至於因此不滿。一併免除他們的年貢。允許地頭武士兼領它職。
九州作為日本古文明的發源地。有一塊在日本甚為難得的福岡平原。福岡平原北臨玄界灘,與水面寬闊、水流平緩的博多灣相鄰。博多灣是優良的登陸地點,登陸後,地勢平坦的福岡平原就成了蒙古騎兵可以任意馳騁、攻城掠地的天然基地。
三年前的文永之役中,日本人靠着不顧生死的突襲和元軍的輕敵取得了一場僥倖的勝利,終於意識到福岡平原對蒙古騎兵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漏洞,必須要想辦法堵上。
經過長時間考慮,去年三月。鎮西府下令在博多灣沿岸元軍再來時可能選取的上岸地段修建永久性的防壘。當時的軍役、勞役都是根據佔有土地的多少在武士中間進行攤派的,防壘從博多灣西部的今津延伸到東部的箱崎,沿海岸線修築或者與海岸保持一定距離平行修築,全長約三十里,每名御家人負責修建至少一丈。
防壘的橫截面呈梯形,為了便於己方的軍隊登上防壘進行防禦,己方一側的坡度比較平緩,不僅人能爬上去,馬也能跑得上去。而靠近大海的一側自然修得十分陡峭光滑,幾近垂直。
防壘的高度大約在六七尺。比人騎在馬上的高度略高一點,對於貧窮的日本而言。已是能負擔得起的極限。
防壘的頂端寬約五六尺,也就是說防禦的一方可以在上面騎馬,機動調度,也使得防壘之上的將士能夠排上二三層,配合作戰。
防壘有一個很有趣的特點,沒有城垛!從頭到尾光禿禿地一條直線!之所以未修城垛,還是一個字—>
當然,日本人也知道光光的石壘上面如果沒有任何掩蔽物,那上面站立防守的士兵就完全是一個個活靶子,對於善於射箭的蒙古人和高麗人來說更是如此。這個問題又如何解決呢?日本人的做法十分經濟實用,他們在防壘頂端放置楯板。所謂楯板其實就是一種大型的木盾,日本人將許多楯板並列排在一起,就構成了可以裝拆移動的城垛,同時,他們在野戰防禦和水戰中也大量使用楯板。
博多灣沿岸有很多河流的入海口,這些河口實際上也很不安全。敵軍完全有可能借漲潮之機,乘小船從這些河口逆流而上,突入防壘的後方對守軍兩面夾擊。因此,日本人在這些河口也設置了「亂杭」以防止船隻駛入。所謂「亂杭」,其實就是在河底打樁。打樁用的木料也有統一的規範,要求必須長一丈,粗四寸,短了、細了都交不了差。日本人不但打樁,還橫七豎八地亂打,並把頂上的一端削尖,牢牢地封住河口。
由於程越要攻打日本的意圖從來未加掩飾,連出征的大致時間、兵力和領兵將領也不難探聽,所以來住於南宋和日本的日本商人、間諜早就把相關的情報一批批地帶了回去,其中最重要的當屬《中華日報》。
這些東西被一路送到鎮西奉行藤原經資、京都天皇朝廷和鎌倉幕府手中,引發的驚奇和恐慌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