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17 第四百五十六章 正北
更新:09-05 04:49 作者:淡墨青衫 分類:軍事小說
「大人,」侍從官從側前的道路上策馬過來,稟報道:「從張家口那邊的官道過來一群泰西來的和尚,我們盤問了一下,說是到李莊投效大人。」
張瀚道:「既然這般巧遇,將他們帶過來問話。」
侍衛和騎兵們在大道上散開,警備行人中可能有的刺客,不過張瀚本人並不在意,他尋得一個茶棚,天氣漸漸轉暖,道路兩邊擺茶攤的人也越來越多,茶攤上的老闆見張瀚坐下來,趕緊用銅壺沖了一碗茶送來。
蔣義過來要嘗那茶,張瀚擺手道:「他也不是神仙,知道我今日從這裏過,這個老闆已經在這裏擺了三十年茶攤,我幼時出堡玩,在這裏喝過多少回茶。」
茶攤老闆聞言大是感動,滿臉是笑的道:「張大人幼時還愛吃我這裏的茶食點心,最愛油炸的麻花。」
張瀚聞言一笑,低頭喝茶,他人是換了個人,記憶卻是未變,果然這茶水還是幼時一般的味道……一樣難喝。
過不多時,一群十來人的泰西人被帶了過來。
這些人並沒有騾馬,也不曾坐車,待衛們已經盤問過,這些人一路要麼走,要麼搭車過來,從京師過來路並不很遠,他們走了七八天的功夫才到。
當然這些人也是想一路傳教,不過效果肯定不會很好。
山西到宣府這裏是內陸地方,百姓見識不廣,信息較為閉塞,地方官對泰西人了解也不深,一路上軍堡又多,這些人還被當奸細關過半天,還好湯若望在京師按規矩開了路引,不然麻煩就大了。
到了新平堡這裏,湯若望等人又是感覺疲憊,又是有些失望,他們感覺這裏不大適合做傳教的工作,同時也感覺李莊未必是孔敏行等人說的那樣發達先進。
半路上巧遇張瀚,湯若望便對眾人道:「如果那個張大人與我們此前聽聞的不同,我們只能就地迴轉,倒也省了些道路。」
弗雷德里克道:「我們萬里前來中國,不能因為小小的挫折就放棄。」
湯若望聞言一笑,象他和前輩的傳教士一樣,年輕時都是有這種精神,不然的話什麼事都做不成。
很多傳教士其實都是頗有身家的中產家庭出身,當然最多的還是貧民,少數傳教士則是貴族出身,完全是因為傳教的理想才加入了耶蘇會。
這個時代的天主教雖然已經失去了中世紀時神權大於王權的威風,但作為一個宗教還是相當的號召力和凝聚力,行遍天下,甚至遠到南美,非洲各地傳教,宣揚主的光輝,接引迷途的羔羊,耶蘇會更是以純粹的傳教士為主,那種想混碗飯吃的也是有,只是在耶蘇會裏並不算多。
一眾傳教士被引領到張瀚面前,眾人慾按大明的禮節,躬身行禮。
「不必多禮,諸位請坐。」張瀚坐在凳子上,饒有興趣的看着這些教士。
明清之季,大量的教士進入中國,有一些是真正的苦修士,不僅傳教,還成立善堂,養育棄嬰,成立醫院,救治貧苦,成立學校,收容貧民子弟入學,這是這些教士不可抹殺的好處。然而清季時中國國力衰弱,
(本章未完,請翻頁)教士也有人在中國作威作福,搶掠中國的財富,古董,役使中國人如奴僕,為了發展教眾而使信教者凌駕普通百姓之上,引發地方矛盾,清末鬧義和團時,傳教士有很多被殺,山西這裏,不少都是全家被殺,十分悽慘。
此時大明國力尚強,最少遠強過歐洲諸國在亞洲的勢力,葡萄牙或西班牙,還有荷蘭諸國試探性的進攻都被擊敗,明朝的南方督撫就可以解決掉不懷好意的侵略者,在幾次小規模戰事後,歐洲人不得不承認大明也是一個強盛而文明的國度,不少傳教士寫下了極度讚美中國的文章,眼前這些傳教士的態度就十分恭謹。
湯若望等人謝過之後坐下,這才他們才能打量眼前的這位巨商兼大明的高級武官。
張瀚沒有穿武官袍服,他和自己的部下們一樣,戴着范陽笠般的笠帽,帽檐很大,可以給火繩兵在雨天時擋住火門和火繩,現在雖然全軍幾乎都改了燧發槍,但燧發槍一樣需要遮擋,平時戴大帽,戰時戴鐵盔,身上則是灰色的及膝長的灰色長袍,胸口兩排銅扣,腰間束皮帶,下擺較闊,褲子則是馬褲式樣,腳穿皮靴。
與普通士兵不同的就是張瀚沒有軍銜胸標,這是唯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