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17 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委任
更新:09-05 04:55 作者:淡墨青衫 分類:軍事小說
薊鎮在戚繼光在時陸續調來兩萬浙兵,加上陸續補充的車炮營編制,實力可謂諸鎮之冠。當時首重薊鎮也是朝野共識,主要還是因為朵顏衛和小王子威脅太大,諸鎮乃首重薊鎮。
有總兵官一人,副總兵三人,參將十二人,游擊將軍六人,游擊十人,守備,坐營官共八人,中軍官一人,提調官二十六人,另外,河南和山東還有薊鎮的督司各兩人,負責定期率領班操軍到薊鎮實邊防禦。
薊鎮兵額在永樂年間是八萬五千零六人,到萬曆早年增長到十二萬四千人,永樂年間定馬額為兩萬匹,到萬曆早年為四萬二千匹,各鎮馬匹均有減少,就薊鎮為最多。
到萬曆末期,薊鎮浙兵幾乎全部調走,在萬曆二十年的援助朝鮮的戰事中,浙兵將領率先登平壤城頭,將士廝殺血戰最後卻被北軍吞了功勞。
倒不是李如松的格局小,但他身為提督,又是北軍出身,必定要以北軍為先,吞沒南軍的功勞也是沒有辦法。李如松後來有明顯的後悔的表示,不過那會已經晚了。
南軍負氣,後來調走或是分散的就更多了,到了薩爾滸一戰時,浙兵最後的餘燼與川軍一起在渾河邊上與女真人血戰,浙兵的表現也不愧是戚繼光調教過的,火器運用極妙,與川兵配合極好,以少敵多殺的女真人十分狼狽,主帥戚金是戚氏族人,少從戚繼光征戰南北,到渾河血戰時為副將,其部也是戚家軍最後的餘燼,發揮的力量卻遠比宣大軍和薊鎮遼鎮軍要強的多。
時人以為北人強悍而血勇,南人矮小而懦弱,其實從明末到民國,作戰勇敢,悍不畏死的反而多半是南人,明朝的浙江義烏兵為諸軍之冠,清末時則是湖南的湘勇和淮軍打的最為出色,至民國,則北伐的南軍以南至北,橫掃全國的軍閥,可見偏見不實。
現在的薊鎮兵最多五萬人左右,已經遠遠低於萬曆年間,關鍵是薊鎮距離遼鎮太近,精兵強調多半調往遼鎮,在歷次戰事之中薊鎮兵損失極重,已經被打斷脊梁骨,到皇太極繞道入關時,薊鎮一觸即潰,全無抵抗的能力,守城的能力都遠不及格,連遼鎮也大大不如了。
到後來朝廷加設保定總督來充實薊鎮,全無用處,而八旗兵不管是從薊鎮或是宣大地區都如入無人之境,相比九邊強盛之時,真是令人嗟嘆。
「你的事很簡單,不過我也不太清楚。」聶磊笑着將手中的東西遞給張春牛,笑道:「這是你的身狀,軍政司那邊剛從政事堂那邊又接回來。」
張春牛知道現在委任軍官和免職,或是提升或是降級,都是軍政司在處理,調任和駐紮歸軍令司來管,軍籍退伍安置都是軍政司的事,當然原本的職權還在,軍政司的職權是擴大了許多。
這也是必然之事,軍令諸司合併成立樞密院,算是單獨的軍事職能部門,與政事堂幾近平級,未來的政事堂主腦是宰執,樞密院的主持者則是樞密,雙方近乎分庭抗禮。
在軍事問題上,可能樞密使會比宰相更有發言權一些,在職能方面對樞密院肯定會有所限制,不管怎樣,軍權問題始終是相當敏感,張瀚自己本人能鎮的住,但他要為子孫後代考慮。
宰相不能兼任樞密,也將成為不可更改的家法。
大政方針張春牛不懂,也沒有想那麼多,他有些疑惑的接過聶磊遞過來的紙張,一看就知道是自己的身狀。
這是軍政司統一出的,形制和用紙都有特別的講究,外人想仿製都仿不來。
當然軍政司的身狀是要在軍令司那邊歸檔,以前送政事會議,現在送政事堂和樞密兩方面建檔歸檔,外人冒充了也沒有什麼用處。
軍官上任會有不同的軍政官陪同,交代事務,陪同上任接管部隊之後,軍政官才會離開,這也是一系列的流程手續。
「茲任張春牛為輜兵第十七團指揮,此令。」
底下是軍政官的簽名和軍政司的銀印,同時還有聶磊的署名,在左側下方則是政事官孫敬亭的簽名。
「樞密使還沒有定下來。」聶磊道:「要不然的話,你是團級指揮了,你的任命要軍政官到政事官和樞密官三方面的簽名備案。」
張春牛笑道:「輜兵團級也就對應戰兵營級,太隆重了吧,我有點受寵若驚。」
「這是制度。」聶磊道:「連級以上的戰兵就得上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