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出人頭地 第1章 初始之章
更新:04-26 18:46 作者:鬧鬧不愛鬧 分類:其他小說
第1章初始之章
這是一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講起的故事,那是一個波瀾壯闊,雲波詭譎的大時代。
五十年代的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的地皮最高價是每平方英尺二百五十一元四角四分,香港的人口高達一百五十萬,外來資金湧入,人口數目劇增,地產行業的繁榮和興起已經可以預見。
五十年代的香港,身份逐步從貿易港轉為工業化城市,隨着地產業的興起,工業也被帶動起來,無數資金從各方流入香港,發展工業,五十年代末期,香港的標誌由船帆改為高樓大廈,代表着地產業取代航運業成為香港的新標準。
五十年代的香港,一名剛入職軍裝警察月薪一百二十塊,但是一名最低級的軍裝警員,每月最低都能拿到手三百塊港幣,香港警隊當時的破案率穩定的保持在610,整個五十年代,香港警隊每年罪案數字都超出十萬,呈現黑白無序的狀態,每到年中和年底兩次錄檔結案,警隊門外總要排出數百人的隊伍,這就是專門靠替罪為生的人頭。
五十年代的香港,香港小姐還不是香港人的自娛自樂,而是能與世界接軌的亞洲頂級選美大賽,選出的港姐可以出席美國的世界小姐選美大賽,港姐冠軍會被簽入美國荷里活大型電影公司,接受長達半年的專業電影表演培訓,周薪250美金,而當時,香港車行一架福特豪華轎車,售價兩千美元,那時候的香港小姐,還不問出身,茶樓服務生一樣可以戴上冠軍桂冠,成為萬人追捧的明星。
五十年代的香港,歌手還被稱為歌伶,還沒有自己的演唱會,夜總會,酒吧,舞廳才是她們施展歌喉的場所,那個時候的歌迷還擁有一個統一的名字,舅少團,那時候的歌手,除了比唱功,比風頭,還要比自己舅少團的規模大那時的歌手歌罷下台,還要主動去舅少團的坐枱應酬敬酒,行內稱為拜山,而當時的舅少團成員,非富即貴,為了捧歌伶,常年包下前排所有座位,每晚風雨無阻的前去捧場,而且還會跟隨歌伶轉場,動輒就與其他歌伶的舅少團鬥富,一擲千金。
五十年代的香港,舞女可以大罷工,讓全港所有夜場沒有舞女陪酒,要求夜總會老闆提高舞女的薪水和福利,客人酒醉毆打舞女,如果夜場老闆不為舞女出頭,那就不用再想有舞女來這家店工作。
五十年代的的香港,菲律賓女傭還上不了台面,有錢人家習慣聘用經驗豐富的住家自梳女傭,月薪一百五十塊,獨立臥室,房內有收音機,每年兩次大假。條件苛刻如此,自梳女仍然高價難求,家中擁有一個梳着長辮的住家女傭,在當時,就等於主人家的臉面。
五十年代的香港,除了新界原住民,沒有人自稱香港人,潮州人,順德人,湖州人,福建人,一地一個商會,一地一個字頭,需要出頭時,很多時候不需要去報警,只需要去和商會會長或者字頭大佬打聲招呼,自然就有人出面解決,哪怕最後出現爭鬥,械鬥,死傷,也絕不受同鄉分文好處。
五十年代的香港,世界頂級名牌還沒有登陸,稍稍有錢的人想要穿洋服,要去外國洋服店量身定製,真正有錢的華人,則會每年四季出差旅費,從上海請來理髮師和上海裁縫,量體裁衣。那時候,香港一間掛着上海二字的理髮室,理髮師傅能從早忙到晚,一日連同小費打賞賺到三百塊港幣,比很多人的月薪還要高。
五十年代的香港,十年間工廠數量從1478間增加到8809間,工人從八萬人增加到三十七萬人,無數大亨從其中發跡而起,金融,紡織,航運,娛樂,報業,玩具,假髮,服裝,而後稱為各行業執牛耳者。
五十年代的香港,毗鄰九反之地澳門,一班國民黨潰兵形成的悍匪縱橫兩地海域,劫掠商船,船快人凶,槍炮齊備,在當時被稱為「大天二」。
五十年代的香港,時人重義氣,守承諾,初來香港舉目無親,只須在茶樓里憑一口鄉音求助,就能有同鄉茶客起身相幫,無論求學,找工作,尋住處,問親人,必然一一處理妥當。
五十年代的香港,有一千七百輛黃包車行駛在馬路上,與叮叮噹噹的香港電車和新興的汽車巴士爭搶生意,當時電車車費每人六分,六分在當時物價,可以吃一碗豬血粥和兩根油條,為了對抗新興交通工具,黃包車曾興起五分錢走港九的活動,用雙腳對抗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