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兵奪鼎 第七十章 狼窩虎穴
高橋鞍與雙馬蹬不算什麼精巧的玩意兒,甚至如果不是徐晃囊中羞澀,這種造型帶着鮮卑人粗鄙審美的東西可能早就被燕趙武士們統統丟掉,泯滅在中原大地。但僅僅因為這個巧合,讓燕北感受到使用這個物件策馬奔馳的奇妙。
就是奇妙。
策馬前行不再需要緊夾着雙腿,而僅僅讓身體前傾便能找到腳踏實地的感受,無比穩當;而除了穩當,更好的地方在於解放出先前作為平衡的雙手……不過騎行片刻,燕北便意識到徐晃先前所說,要他將軍都山一役繳獲戰馬全部收回的意思。
燕北問道:「公明是說,鮮卑人並沒有將這些用在所有戰馬上?」
「回主公,賞賜屬下戰馬十匹,有高鞍者四、雙蹬者二,儀制各不相同。」
燕北聽着便有些感到詫異地看向徐晃,這個人雖立下大功,卻沒有一丁點的居功自傲,甚至連勸告自己的話也只是點到為止……真不明白,如此英傑為何會出現在楊奉的白波軍里呢?
「公明的意思,是鮮卑人也並未將這兩物作為軍用,僅僅是貴族的玩物罷了?」燕北點着頭,自坐騎上翻身躍下,提起馬鞍說道:「派人將此物送往漁陽,讓雷公尋匠人重新製作,好看一點、堅固一點。今後作為我軍騎兵的制式裝備,與當胸、覆面、側簾、馬鞋相同,以皮、銅、鐵製成。」
有了這個,燕氏的騎兵便能形成龐大的戰力。
事物的發展自有其規律,正如這樣利於騎兵的裝備出現在鮮卑一樣,燕北認為這並非是因為漢人較之鮮卑人不智,而是利害不大的關係罷了。鮮卑常習遊牧,他們的孩童在小時候便要熟悉騎術,而漢兒不是這樣。
在漢地,精通騎術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燕北這樣,以騎術、馴馬、養馬為生,諸如馬奴、馬夫、驛站傳信的御者;另一類便是貴族,如士人、官吏、達官貴胄。前者在人生中沒有可選擇的餘地,但凡在生存條件里不會騎馬的大多都餓死或是自己的地位變得更加卑賤;而後者則在幼時便得到包括騎射在內的諸多良好教育,成年之後即便再艱難也能輕而易舉地攀上馬背。
直到近年來天下大亂,原有階層被戰亂打破,更多出身寒微的士兵迫於生計並在為諸侯效力拼殺的過程中得到騎馬的機會,這才使得漢地出現第三類會騎馬的人。
漢地並不存在發明出高橋鞍與雙馬蹬的土壤。
漢朝駿馬雖然不少,但真正流散於各地的駿馬卻不多,能夠用作戰馬的就更少了。因為這個原因,漢人對駿馬的裝備多在於令其乘騎更舒適、更不易在作戰中死去。
而且這個時代,很少有人認識到制式的重要,事物大多沒有形成統一標準,工匠也並不習慣像先秦時歸於官匠一同打制兵甲器具……刀、矛、甲、胄,各不相同;馬具的當胸、覆面、側簾、馬鞋,亦不同制。有些人為了防止馬蹄被磨壞,給蹄子上裹着布帛或是皮質革鞮。
但燕北不喜歡這樣,他要制定規制。
「公明,這件事你去做。在幽州募三千員額騎術精湛的騎手,組建你的校尉部,配六千幽地及鮮卑戰馬。」燕北說着,便定下要升徐晃為校尉的決定,「去遼東,我會傳信遼東太守給素利部足夠的賞賜。招素利入鄴,告訴他燕某會為他上表朝廷封鮮卑東部單于,將部眾交給他的弟弟成律歸統領,讓鮮卑人與邊地漢人通婚,孩子做漢姓,居住在城池中。」
鮮卑,也到了需要變法的時候了,但這並不像歸附漢家的烏桓或是匈奴人一樣……燕北認為那樣的歸附並不徹底,會留給邊郡很大的隱患,倒不如徹底去掉他們的姓氏與群落,用更加漫長的時間消融在漢人里。
真正地,讓一個民族消失,像秦皇消六國一樣——同文、同軌、同俗、同國。
只有打破固有的文化藩籬,才能讓歸附人口真正成為漢人。
炎黃華夏、大禹羌人、老秦西狄、幽燕北虜……糾其本源,世上本無漢人。但他們用同樣的文字、有同樣的儀禮、相差不大的鄉音與同一個國家,中原王朝得以強盛。
燕北並不喜歡東夷連年遣使納貢,更不希望什麼萬國來朝,東夷百國年年的貢品堆滿了襄平燕氏庫府,他卻從未去看過一眼。
因為他更貪心。
如陳群過去在書上寫的,襄平有賊虜,徒眾十九人。刺陶謙從張純,擊孟益走公孫,襲黑山討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