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兵奪鼎 第一百四十四章 麻杆打狼
但凡戰事陷入拉鋸的,就總歸沒有那麼輕鬆。且不說兵糧調動,就算僅僅是兵馬百里、千里的轉移,也令人無比辛苦。因而漢朝時的戰陣很容易讓人懷念春秋先代時的戰爭,那時候的人認為謀略是可恥的,真正的貴族應當以堂堂之陣來應對敵人,甚至就連敵軍失敗潰散了,也不應當追擊。
勝就是勝,敗就是敗。
不過燕北這樣的人是絕不會懷念那個時代,真讓他回到那時,除非在秦國變法後可能憑藉軍功做個高等民爵的甲士最後死在戰場上,若在其他國家,多半是不得好死的。
更別說做大王了,簡直痴人說夢!
張遼追亡逐北,李典樂進馬不停蹄地向東逃竄,他們兩支軍隊短時間沒有正面打上一場大戰的機會,接連數日都只是你追我逃,最多留下幾百軍士用弓弩互射一陣,接着繼續奔逃。李典的打算是一路向北逃到梁國再與當地駐軍合兵擊敗張遼,怎料千辛萬苦逃到梁國,曹軍主力早就全調動到梁國南方,進往沛國方向,留在國中的守軍根本不足以抵抗張遼。
所幸這個時代並沒有『攪屎棍子』這個貶義詞,否則一定會被諸曹將領冠於張遼的頭上。這個燕氏大將幾乎以一己之力加上劉備、張繡等人的搗亂,將雄踞二州的曹操搞成像他一樣的流亡兵馬其實這才是張遼最大的功績,至於什麼先後擊敗夏侯淵,與這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
帶一部兵馬殺進敵軍腹地還攪弄出個天翻地覆的局面,這就好比曹操突然派了個人跑到北方幽冀交界騰挪跳躍半年還沒被擊潰,隔絕兩個郡來往聯繫,這要多大的威能?
別無他法,在追擊路上李典與樂進又損失了千餘兵馬,留在他們手中的兵力已經不多,只能再度向北逃遁,這一次他們的目標是濟陰郡,濟陰郡留守的曹仁。
這可巧了,張遼也是這麼想的。曹軍唯獨暴露在燕氏探馬耳目之中的兵力便是曹仁所部。張遼不曾參與燕北年初在濟陰郡的軍議,所了解的一切情形都是燕北指派給他的命令,並不了解燕北並不想擊敗曹仁恰恰相反,張遼認為濟陰郡戰事正酣,他向北走的正是大好時機!
其實也差不多,燕北不打濟陰郡的曹仁是因為集結優勢兵力對曹操全線壓制,等到最後時機合適才會尋求一點突破,而張遼當下所想的作為,便正是創造合適時機。
何況張遼必須打敗曹仁,他部下兵力很多,但所攜糧草並不充足,他需要在與曹仁對峙的過程中讓留守在山陽郡昌邑的卑衍將糧草運送過來,否則就算在梁國掠取到些許糧食,也實難撐過十天半月。
張遼與李典樂進暫且不說,在他們離開沛國的第二日,兩支軍隊幾乎同時進入沛國邊境。夏侯惇與曹洪領兵進入譙縣,於正午經過夏侯淵最後的戰場,遍地的曹軍屍首正在被譙縣百姓掩埋,在問明情況後,夏侯惇聽聞夏侯淵被陣斬的消息目眥欲裂,暴跳如雷地向曹操傳信報喪。
緊跟着曹軍後陣萬餘大軍便向東行進,搜尋張遼部的蹤跡。
而另一方向,蹋頓引蘇仆延、骨進等烏桓王將烏桓步騎兩萬引兵自彭城國進入沛國相縣方向,聽說相縣軍士已向西馳援張遼部,連忙引兵繼續向西,以期為其伸出援助之手。燕北把他們派到這邊就是為策應張遼戰事的,現在他們沒到,張遼卻已經與曹氏大軍開戰,對他們而言可不是個好消息。
這就讓局面明朗了。雙方都沒有張遼與陳宮那樣配合相得益彰的智略,也沒打算以權謀取勝。一個為了尋找殺死族兄弟的兇手、一個擔憂軍陣之中兵馬失期延誤戰事的兩個暗自心急的將軍,帶領兩支急行的兵馬,毫無例外地撞在一處。
在遼闊而漫長的沛國平原地帶,聲勢浩大的戰爭一觸即發。
夏侯惇謀略一般,戰場上有百夫難擋的勇武,但這其實並非他的長處,他的長處在於政略,如果不是局面被張遼攪合地一團糟,他這個屯田將軍也不會帶兵出來打仗。可現在田都沒了,夏侯惇還屯哪門子田?只能先把州郡肅清,再重整政事了。
而與夏侯惇一同的曹洪也是情況相似,他是早年追隨曹操南征北戰的宿將了,但即便如此於戰事之處仍舊露出擔憂的神情,「元讓,我們的對手是烏桓兵?」
眼下春風四起,但中原地區仍舊帶着去歲隆冬的細微寒意,但看向戰場上一望無邊的敵軍陣勢曹洪只覺渾身燥熱。烏桓兵多數都穿着毛皮大鎧或毛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