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高順 第350章酸棗會盟
更新:10-02 13:42 作者:小小千佛山 分類:軍事小說
東郡,地處兗州北部,北與冀州接壤,地跨黃河兩岸,由於開發時間比較早,且有黃河沖積的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兩岸比較富庶,且在黃巾之亂中受到的衝擊比較小,沒有影響當地經濟的發展。
由於戰後貿易繁榮,東郡白馬渡是連接冀州到兗州和豫州的咽喉所在,也給東郡帶來了大量的財富。
東郡太守橋瑁,乃故太尉橋玄族子,從兗州刺史任,遷東郡太守之職。
故大將軍何進調外臣帶兵入京,謀誅宦官之時,東郡太守橋瑁奉命帶兵駐紮城皋,後來洛陽局勢變化太快,橋瑁失望的返回東郡。
十二月,東郡太守橋瑁偽造了一份京城中三公的文書,發檄文傳至各州、郡,陳述董卓在洛陽的種種罪惡,說:「我們受到逼迫,無法自救,盼望各地興起義兵,解除國家的大難。」
橋瑁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首先獲得了曹操的響應,其一,曹操從京城逃出來,沒有被董卓任命任何官職,心恨之;其二,曹操刺殺董卓之後,董卓下令天下通緝,反董卓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其三,曹操希望有機會建功立業,而現在正是大好時機。
且曹家之人皆盡逃出京城,已無任何擔心和牽掛;曹家近萬兵馬,也交由曹操指揮,且得到陳留富商衛茲的資助,於己吾縣起兵反董。
第二個響應橋瑁的便是冀州魏郡太守公孫瓚,他支持反董,只是想藉故離開魏郡,脫離冠軍侯高順的威脅,更重要的還是想借着反董卓的時候,渾水摸魚,撈點好處,實現他的野心,至於建功立業、拯救朝廷等大義,僅僅是冠冕堂皇的口號。
劉備野心勃勃,積極支持公孫瓚的行動,可惜他現在是追隨公孫瓚,還不是一路諸侯,註定沒有前途。
第三位響應者是鮑信,早在董卓入京之時,就請求袁紹殺死董卓,解除後患,可惜袁紹優柔寡斷,沒有採納他的建議,鮑信於是返回家鄉,後被董卓任命為濟北相;現在橋瑁發佈三公密信,他當然要為國出兵,掃除國難。
隨後,第四位響應者是兗州刺史劉岱,其乃漢室宗親,他的加入,使得討董更加名正言順。
第五位響應者卻出乎大家的意料,是廣陵太守張超,陳留太守張邈之弟。
這裏邊有一關鍵的人物,臧洪。
臧洪,字子源(一作子原),廣陵郡射陽縣人,他的父親臧旻歷任使匈奴中郎將、中山太守、太原太守等職,在任官期間很有聲譽,曾平定會稽妖賊許昭的叛亂等功績。
臧洪十五歲時,因其父的功績被拜為童子郎,在太學裏有名氣;臧洪體貌魁梧,格外優秀,歲時被選為孝廉而為郎,與劉繇、王朗等同被外選為縣長。
中平末年,因董卓之亂,臧洪預感到天下大亂,便辭官回家,被廣陵太守張超聘為功曹。
橋瑁的密信傳來,臧洪反覆斟酌後勸張超道:「明君您祖上世代受國恩,你們兄弟倆都掌握着一方大郡,現在王室經此劫數,亂臣賊子未被懲處,這正是天下義烈之士報恩效命之時。眼下廣陵郡比較安定,郡內十分富裕,如果動員一下至少可以徵得二萬人,以此來誅除國賊,給天下人做個榜樣,那將是最大的節義呀!」
張超感覺有理,便聽從了臧洪的建議,與臧洪一起西行到陳留去見兄長張邈,商議起兵之事。
兄弟兩人一拍即合,立即響應橋瑁的號召,使得陳留郡太守張邈成為第六位討董聯盟的諸侯。
加上橋瑁的東郡之兵,共七路諸侯,經過商議,決定共同舉兵,至酸棗屯兵,擇機西進,共擊董卓,解除國難。
關東反董聯盟似有燎原之勢,董卓大驚,忙招女婿李儒前來協商。
董卓問道:「關東諸郡起兵,似有威逼京師之意,如之奈何?」
李儒自信的說道:「哈哈,相國毋憂,只需除去廢帝,關東州郡便會無功而返。」
董卓深以為然,若此,關東聯軍便失去以迎廢帝弘農王復位為名討伐他的理由了,於是,決定將弘農王害死。
董卓將弘農王置於閣上,於初平元年正月十二癸丑日(公元月日)派女婿李儒進獻毒酒給弘農王,說道:「服此藥,可以辟惡。」
弘農王說:「我沒有病,這是想殺我罷了!」不肯喝。
李儒強迫他喝。
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