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變海略 059章:火銃、火炮。
readx; 由於大明貪官的大量索賄,讓吳天嘯加快了鍛造火炮與火銃。對於火銃鑄造技術,此時在大明其實已經很是熟練了。雖然淡水城的打鐵場鑄造火銃的技術不及大明官府,但從收購來的鑄造秘技,以及有吳天嘯後世見識的點撥,淡水城很快也能鑄造出自己的火銃來。
只是由於鍛造技術不熟,淡水城打鐵場鑄造出來的火銃,口徑竟達七分之大。也就是0。7寸,大概二厘米多些。而火炮也是一款五尺長,五寸口徑的銅炮。雖然也在嘗試鑄造熟鐵炮和熟鐵銃,但銅炮和銅火銃還是屬於初期鑄造品。
而子彈也在吳天嘯的指導下使用單顆裝,並不是原先大明火銃兵那樣散裝火藥彈丸。只是單顆裝子彈如小炮,用銅頭包鉛身,使用的是防水的油紙殼子彈,以燧石點燃引信射擊。而火銃的銅管也由吳天嘯設計的膛線杵,拉出三條膛線來,火銃便又稱燧發膛線火銃。
給火銃火炮拉膛線也是吳天嘯想出了的一種土辦法。就是在銅管鑄造出來後,再次加熱,等到銅管達到一定熱度而變軟時,便用吳天嘯設計的三線膛線杵鑽過銅管。這樣在借住熱量後可以使銅鐵變軟,再給炮管、火銃管拉出膛線就不難。
只是火銃與火炮初期鑄造,雖然可以用砂模批量鑄造,但每支火銃或者火炮後期都是需要人工打磨,以確保精準性,特別是拉膛線更是快不得。所以即便淡水城的打鐵場雖然有工人數百,且每月都在增加工人數量。但每月所能製造除了的火銃也不過二三十支,火炮也不過五門。
嘉靖十七年(1538)八月。淡水城打鐵場開始正式批量鑄造火銃與火炮。火藥場也在製造手雷的同時,還製造新的武器,就是口徑達兩公分多的銅包鉛油紙殼子彈。與實心的穿甲火炮炮彈,和二次爆炸的子母炮彈。
實心穿甲彈與子母彈不同的只是彈頭。子母炮彈又稱開花彈,彈頭是一個空心的銅殼,最內是一個炸藥包,而後填滿碎石子。隨後便是用油紙包紮的發射火藥。炮彈填入炮膛後,點燃引信,第一次爆炸會將銅殼彈頭髮射出去,這同時會點燃銅殼內的炸藥包引信。這條引信很短,也就一兩妙時間而已。如此一來,第二條引信點燃炸藥包後,彈頭與碎石子就會被爆炸開來。因是兩次爆炸,所以俗稱子母彈。在經過多次試射後,火炮射程高達兩千餘步。火銃的射程也高達六百步。
由於有了火銃與火炮,淡水城的海船與士兵便開始裝備火銃手與火炮手。隨着人員的增加,吳天嘯便從手雷兵中挑選出火銃手與火炮手,組成新的兵種。當然。吳天嘯本身的親衛兵,便是首批接受火炮與火銃訓練的。
而對於船載火炮的設計。由於吳天嘯所配製的火,藥屬於高爆炸,藥,這導致火炮的後坐力比較大。為了解決船載火炮後坐力的問題,吳天嘯還和沈整設計了一種船載炮架,每門火炮都裝在炮架上。除了船首炮和船尾炮外,船船舷兩側還都在內艙開有炮窗,每個炮窗下都有一座炮架。炮筒只有五尺長,但炮架卻佔一步寬,一丈長的面積。每台火炮配炮手三名,一名負責清理炮筒,一名負責瞄準與點火放炮,一名負責搬運炮彈和扳動絞盤拉炮架回原位。
炮架設計炮筒架在炮架上,可以平射或炮口上移動45度,或者左右移動九十度。炮架前有絞盤、絞繩,用來在火炮發射後拉炮架回原位。炮架下有槽輪,槽輪長近兩步,用來抵消火炮後坐力。
火炮與炮架本身大概就有四五百斤,火炮開炮後,本身的重量可以抵消一部分後坐力。而後再開炮後,炮架和火炮會隨着槽輪往後推動,再加上絞盤的牽引力,剩餘的後坐力就會被徹底抵消。如此一來,即便幾十門火炮同時開炮,其後坐力對船隻的影響也不大。因為開炮後的後坐力都被本身的重量,和槽輪的滑動給抵消掉了。
而此時淡水城糧食也第一次豐收,稻穀堆積如山。淡水城又新建了輾米場、釀酒廠與酒精提煉作坊,並將酒精用於醫療之用。這使得吳家軍不再從大明購買糧食的同時,反而開始向寧波府出售大米與米酒,這使得淡水城的財政收入又大大的增加許多。
至於那個張居正,在來到淡水城後,便被安置在城中一間靠近學堂的民房裏。在這裏,沒有海船是哪裏也去不了的,所以並不當心張居正會逃跑。這卻也讓張居正完全的有了了解淡水城的機會。
由於吳天嘯賄賂了浙江承宣布政司的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