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漢獻帝 第三百零四章 孫家內訌
俗話說得好,大丈夫能屈能伸!但往深了想,誰又喜歡委屈自己呢?之所以認慫,大部分人的原因其實就一個,搞不過人家。搞不過還不認慫,那就只有被人滅的結果。
不過孫權的情況有些不一樣,他是想認慫對手也不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要怪只能怪劉協並非歷史上的那位漢獻帝,對於孫權的脾性,劉協實在是太清楚。三國里曹操是心黑手狠,劉備是假仁假義,而孫權則是皮厚心黑。一時的服軟並不代表什麼,只要機會合適,孫權黑你都不帶打聲招呼了。
關羽為何會兵敗,還不就是叫孫權的江東偷襲了後方,糧草不濟軍心大亂,這才不得不退兵,從而斷送了蜀漢最後的機會。若是荊襄不失,關羽不死,劉備也就不會興兵攻打東吳,從而在夷陵被陸遜的一把大火燒得元氣大傷、
雖說關羽兵敗的大部分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但若沒有孫權的偷襲,關羽不見得就會兵敗。當時關羽的兵峰直指許昌,嚇得曹操都有意遷都,可就是因為孫權,斷送了蜀漢的大好前景。
許多人常把蜀漢當作可以與曹魏一較高下的對象,但實際上失去了荊襄以後的蜀漢在三國當中其實是實力最弱的,無論是地盤還是人口,其實都是東吳穩居第二。
孫權的承諾不可信!他翻臉跟翻書一樣快,誰信誰倒霉。即便他公開表示臣服,但要翻臉的時候還是絲毫顧慮也沒有。孫權接受過朝廷的冊封,但朝廷只是曹魏手中的傀儡,接受朝廷的冊封跟臣服曹魏沒什麼區別。既然接受了曹魏的冊封,那就等於是曹魏的臣子,可在曹丕稱帝不久,孫權也迫不及待的稱帝了,自號吳大帝,割土封疆。
在劉協那裏沒有絲毫信譽可言的孫權,他的求和自然不會讓劉協有任何動搖。此時的求和,不過是孫權的緩兵之計。趁你病,要你命!劉協才不會為了一個虛名給孫權喘息之機。
孫權斬殺薛綜,一是為了掩人耳目,為了讓劉協同意自己這回的求和,孫權將姿態擺的很低,甚至可以說是有些諂媚的低聲下氣。要不怎麼說知道的越多死得越快呢,薛綜就是因為知道的太多了,孫權若是想要保守秘密,那就只能滅薛綜的口。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為了震懾內部人心,赤壁一戰,江東人馬元氣大傷,雖不像盟友劉備那樣慘重,但也是到了傷筋動骨的程度。在朝廷大軍的壓力下,孫權相信有許多人生出了別的心思。而除了用薛綜的性命作為警告那些人不要輕舉妄動外,孫權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
孫權生性多疑,這世上除了他自己,無論對誰他都有着三分的防範之心。昔日落魄時結交的陸績,發跡後重用的呂蒙,在孫權的心裏其實都不是可以完全信任的人。這樣的孫權活得很累,為了江東之主的位置,他暗害了自己的兄長。這事若是擱在江東人馬未損的時候,別人也是敢怒不敢言,頂多在心裏咒罵幾句。但現在不一樣了,眼湊着孫權就要倒台,正所謂樹倒猢猻散,那些之前依附孫權的人在這時候自然而然要為自己尋找新主,總不能都在孫權這棵歪脖樹上吊死吧?
當然也有一心要跟孫權同舟共濟的人存在,呂蒙、徐盛、丁奉、蔣欽這些水軍大將,都是堅定不移的站在孫權這邊。這些人都並非江東本土人士,除了跟隨孫權,也沒有更好的選擇,讓他們背主求榮?這種事他們還暫時做不出來。
或許可以解釋為士為知己者死,仗義多是屠狗輩。孫權雖然對不起兄長孫策,但對呂蒙這些人卻沒有絲毫的虧待,甚至可以說是頗為重用。為了報答孫權的這份知遇之恩,呂蒙等人正率部與孫策在吳郡展開激戰。雖然明知不敵,但呂蒙等人依舊沒有放棄,憑藉着吳郡的城高池深,將孫策死死拖在吳郡不叫他有揮軍逼近建業,也就是秣陵的機會。
面對呂蒙等人的頑強,孫策倒也生出了幾分佩服之情。不過佩服歸佩服,該下狠手的時候那是絲毫不會猶豫。只要攻破了吳郡,那還待在建業的孫權肯定就待不下去了。若是不想坐困孤城,孫權只能南逃。可建業就是江東的中心,一旦丟失了建業,孫權的威望就會大幅降低,那些本還只是偷偷摸摸與朝廷眉來眼去的人就會更加肆無忌憚。
孫權很清楚守住建業的重要性,而防住自家的兄長孫策,就是守住建業的重中之重。別看此時朝廷各路人馬多以過江,但對孫權構成最大的威脅的,還是孫策。
孫策也是江東之主,雖然只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