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1978 電影,野台子和俱樂部
選礦廠前門到後門有三公里左右的距離,那時候後門這邊有大片的空地,經常用來放電影。
那時候沒有電影院,放電影都是野台子,剛開始就是在廠大門的河邊,在廠子這側的河邊把白色的影幕掛起來,然後放映機擺在河對過,就在河邊搭個台子。(張興明家在宿舍樓的後面,這裏是前面,中間還有一個藍球場大小的院子)
從馬路下到水邊,是一個三十度角的緩坡,有十幾米,整個緩坡都是用鐵絲把石塊綁成籠一條一條的連在一起,平時孩子們在這裏爬來爬去的玩打仗,放電影時人們就在放映機周圍散坐在這些石頭籠子上看,自己帶着小板凳的就坐在岸邊馬路上,這時代也沒那麼多汽車,廠車隊晚上不出車,所以也沒危險。
那時候這條河還很清澈,還有魚,夏天滿河都是小孩子,洗澡拍水摸魚,大雨過後河水會漲,經常漲過橋面,也淹死過人。後來水越來越少,越來越髒,九幾年的時候,就只是一個臭水溝了,全是垃圾。
那時候在河邊放的電影都沒什麼印像了,時間太久了。只有兩部印像深點,一部是海戰片,好像叫《珍寶島》,另一部是喜劇片,好像裏面的演員全是說相聲的,叫《笑》。兩部電影都是彩色片。
珍寶島里有一句台詞:地瓜地瓜我是土豆,地瓜地瓜,我是土豆,請回答,被孩子們喊了好多年,笑裏面的:大毛二毛三毛四毛五毛六毛接住起床,是這個時代的精典記憶了。
後來選礦廠建粗碎車間,小火車道向河這邊移,就把放電影的位置佔了,放電影就改到到三廠外那邊,三廠外就是廠子後門這裏,是選礦廠第三選別車間,俗稱三廠,在這裏沒放幾次電影選礦廠就開始修建職工俱樂部,也就是電影院了。
在三廠外放的好像都是外國片子,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還有不知道是印度還是巴基斯坦的影片,片名都不記得了,都是黑白片,都挺慘的,看的時候好多人在哭。不過在三廠外放電影看上去比在河邊壯觀的多,河邊離家屬區近,人們你來我走的,感覺不出什麼,在三廠外放的時候,人們都要特意從家裏走過來,拖家帶口的拿着凳子,就不一樣了,幾百上千人議論着笑着,孩子們在人群里鑽來鑽去打鬧,由其是電影放完了那一會,本來鴉雀無聲的人群轟的一聲涌動起來,喊孩子的叫鄰居的找東西的,唱歌的吹口哨的,那叫一個熱鬧,人潮湧在一起,一直走到選礦廠大門才散開。
82年職工俱樂部建成,放的第一部電影我永遠不會忘,說的是大革命時期年輕人的愛情故事,叫《楓》,也是彩色片,內容倒是不大記得了,只記得男主角很帥,女主角很美,兩個人都是紅衛兵,然而分屬不同的敵對派系,經常打仗,拿槍打那種。最後女主角舉着國旗從大樓上跳了下去,紅色的國旗在空中飛舞,那是我第一次見識到電影裏的慢動作,覺得好美。
從建了俱樂部以後,看電影就得花錢了,一張票一毛錢二毛錢,二毛五分的,偶爾也有貴的,好像《海囚》就是五毛,不過我沒看到,家裏沒那麼多錢拿來揮霍。
在那段時間裏記憶最多的就是往電影院裏混,逃票,和檢票員鬥智鬥勇。
那時候電視不普及,一大片二百多戶人家,只有四台電視,全是黑白9寸的,家家屋裏一到晚上都擠滿了人,夏天窗外都是人,由其是孩子,不管主人樂不樂意都賴着不走,想多看兩眼,那時候正是rb動畫片《森林大帝》播放,因為家家都不關窗不關門,聲音能傳出老遠,每天晚上只要一響起禾大壯的廣告聲,小孩們就拼命的往有電視的人家跑,小獅子雷歐的誘惑力比什麼遊戲的吸引力都大,還有國產動畫片《人參娃娃》,還有好多皮影戲製做的動畫片,不過記不得名字了。
於是看電影就成了熱門話題,那時候的人,由其是年輕人,一說看電影眼睛就發亮,來電影了賣票的時候,那種擁擠的場面,讓現在的電影院看到得嫉妒死,那根本就不像是在花錢買票,完全像是在搶票。年輕力壯的拼命往裏擠,喝罵聲不斷,擠進去的得意洋洋,擠不進去的急的直跳腳,還有的乾脆從後面跳起來,從擁擠的人頭上往售票口爬,經常擠着擠着就打起來了,也不知道到底是誰打了誰,大家一鬨而散,馬上又哄叫着都擠了回去,留下一個臉上青腫渾身腳印的倒霉蛋躺在外面地上。
那時的售票口可不像今天這種開放式的櫃枱,要是那時候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