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建築大師 第七章 樁基又見樁基
更新:05-10 19:19 作者:七死八活 分類:女生小說
李華勇居住的工棚,一片愁雲慘澹。
當李明達轉達過高啟功的意思後,根叔低着頭抽着旱煙,李華柱不知所措的東張西望。還有其他聞訊趕過來的同村人,個個陰沉着臉不說話,整個工棚里的氣氛顯得相當壓抑。
李華勇在心裏嘆一口氣,說實話,他最開始還不明白大家為什麼不知所措。不就是這個工地沒活幹嗎?重新找個幹活的地方就是。如果是其他城市也就算了,這裏可是鵬城,1984年的鵬城,標標準準的「熱土」,作為一群農民工,而且是一群有手藝的農民工,難道還找不到幹活的地方?
李華勇後來才醒悟過來,自己的思維走進一個誤區,有點想當然了。現在這年代可不比後世啊,到了後世,從事建築業的農民工群體流動性極大,今天在這個工地做工,明天跑那個項目幹活,打一槍換個地方,這在後世簡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是在這個年代就不一樣,這個年代的農民工群體沒有那麼大的流動性。比如說李家坳這些人,假如不是李明達的關係,不是李明達牽線搭橋,大家平時最多也就在附近鄉里干點零活,根本不可能跑到這鵬城來。
更重要的是,當大家來到這個工地以後,大家都是和「華夏建總」簽過協議的,包括李華勇在內,他手中也有一份和「華夏建總」簽訂的用工協議。
簡單的說,雖然都是農民工,但這個年代的農民工和後世不同。如果後世那是標準「農民工」的話,那麼在這個年代,這個群體被稱作是「農民合同工」。
想到這裏李華勇有點哭笑不得,時代在前進,但不是什麼東西都跟着進步的。比如拿「農民工」和「農民合同工」相比,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那顯然是後者顯得更規範一點。
到了後世,絕大多數項目最多也就和帶工的工頭有份協議,像這種具體落實到每個人的情況,可能除了海外項目外,國內工地少之又少。
不過話說回來,「農民合同工」也並非全是好事,比如在現在,這個問題給李華勇等人帶來很現實的困惑:
第一:因為一紙協議,這讓大家缺乏「主動出擊」的意識,沒有主動出去找活乾的覺悟,因此當大家聽說要停工幾個月後,所有人都不知所措。
第二:除了「華夏建總」,國內其他施工企業的情況也都差不多,大家都有自己的「農民合同工」。這意味着什麼?這意味着就算大家主動出擊,也未必能找到合適幹活的地方。最最起碼,在這個年代自己找活干,要比後世的難度大上許多。
「高書記說了,大家在這幹了50多天不到2個月時間,為了向大家表示歉意,大家的工資都按2個月結算,另外大家想返鄉的話,回去的路費也由項目上出。。。」
聽到李明達這話,李華勇再次面露苦笑,他注意觀察其他人的表情,發現其他人同樣也是一臉麻木。
幹了50多天,就算拿2個月的工資有多少呢?在李家坳來的這群人中,工資最高的是李華勇的舅舅根叔,他的工資是2塊4一天。李華柱的工資是1塊8一天。而作為一名最底層的「力工」,李華勇的工資。。。是干一天活拿1塊2。
做了這麼長時間,李華勇能拿到手的也就70多塊錢,這如果放在後世的話,還不夠李華勇2天的煙錢。
「。。。高書記還說了,如果大家想留在鵬城的話,他可以幫忙問問其他工地會不會缺人手,不過高書記也跟我明說,他能問的也只是本系統項目,目前在整個鵬城,華夏建總在建的項目並不多,能不能讓大家重新上崗,他也並沒有什麼把握。到底是歸是留?他讓大夥自各商量着辦。。。」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那大家只有商量着辦,這年代可不像後世,大家既沒有多少維權意識,更沒有什麼反抗意識。
大家商量的結果,絕對多數人都不願就此離開鵬城,都還想試試能不能在其他地方重新上崗。少數猶豫不決的人,這時候也發揚咱們中國人的優良傳統----少數服從多數,一切行動聽指揮。
不過既然是主動出門找工作,那也不可能一窩蜂全體出動,於是就這樣,「李家坳找工作4人組」就此成立。
這個工作組的核心人員,那毫無疑問就是李明達同志。這不是因為其他原因,主要是因為他手中拿着一個法寶----他從高啟功那裏開出來的介紹信。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