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遊輪 第八三六章 教育分層(續)
更新:09-08 10:27 作者:橫空日月 分類:科幻小說
在《我的底層生活》中有一句話很刺眼:「貧窮本身就是一種專制。」
在這本書中,作者芭芭拉女士提出了一個底層勞動者如何跨過這道坎離開底層,進入下層的方式,只要達到三條標準就行了,這個標準在作者看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國人都能做到,但是美國底層勞動者就是做不到。
第一,高中畢業;第二,有一份全職工作;第三,結婚之後再生孩子。
就這三點要求,失敗率是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也就是說基本上是跨不過去,其中一個原因環境和教育的影響,美國底層學生,那不是考試考個鴨蛋,而是直接忘記考試了。
雖然不想承認,但是不得不說,教育的一個作用就是用來鞏固階層的,這不是教育本來想要的,而是在發展中無意中自帶的一個性質。
比如哈佛大學這些常青藤聯盟的大學,都是世界頂尖的大學,其實本質上就是為了教育分層。
以哈佛大學為例,哈佛是幹什麼的,就是原來早期美國的純種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而存在的,一開始建立是大公無私的,是教會大學,但是後來就變味了。
當然大學是不敢明文寫出來,大學是利用「入學」這個門檻來選擇精英階層的孩子入學,一戰的時候,入學門檻降低之後,猶太人的入學率從個位數飆升到百分之二十三,你可以說這是一種歧視,但是這種歧視本身就是階層的體現。
現在情況好一些了,多了一些流動性,非精英階層的優秀孩子可以通過哈佛這樣的大學得到一個邁入上層社會的機會,這是一戰之後的一種革新,促進了階層流動,保證儘可能地將精英都被吸收到上層,而最終的目標也是為了穩定階層。
直到現在,哈佛大學這些常青藤名校依舊是沒有「入學標準」的,我們所知道的那些什麼體育、社會實踐等條件,全部都是參考,而不是標準。
哈佛大學在美國是出了名的不公平,在美國就有一個專門的網站叫做「哈佛不公平」,在裏面你能看到有很多各項成績都很優秀的學生,卻被哈佛大學拒之門外的例子。
一個在哈佛大學「招生辦主任」位置呆了三十年的老幹部,退休之後做起了大學諮詢,他就明確表示,自己在哈佛大學幹了三十年,但是他卻不知道哈佛的招生標準到底是什麼。
至於哈佛大學所謂的「特招」標準,其實攤開看,都是給上層社會的孩子準備的。
比如有體育特長的可以特招,這裏的體育特長可不是跑步、籃球、足球這些的大眾運動,而是劍擊、射擊、高爾夫等高端運動,這些運動的統一特點就是很費錢,沒個幾百萬根本不可能培養出來。
又或者說你的父母是常青藤名校的畢業生,「一代藤校,代代藤校」說的就是這個,你老爸是哈佛的,你要進入哈佛就會輕鬆很多。
最廣為人知的一種就是捐款,一個族群給大學捐款越多,學校就越願意招收你的孩子。
很明顯,這些全部都是為有錢人開的路子,就是那麼的現實。
美國的教育分層很嚴重,底層孩子,大部分都無法拿到畢業證書,因為他們連考試都忘記了,並非我們認為的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美國有一種教育制度叫做kipp,這是一種比中國應試教育還可怕的教育,可以堪稱是軍事化管理,學校連學生上廁所的姿勢都有規定,一開始學生全部坐在地板上,只有你成績好了,才會給你桌子、椅子,這種教育面對的就是最底層的孩子,這種教育的優勢就是教育出來的孩子能擺脫底層生活。
而中產階級的教育方式就是我們國人津津熱道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培養孩子的特長,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組織能力,這是美國中產階級培養孩子的方式。
當然這並非是最高級的,因為「素質教育」培養出來的只能是工藝品,工藝品是可以批量生產的,這種教育方式的核心不是讓孩子變得更好,而是為了讓孩子能更好的被挑選。
而最頂層精英的教育方式則是要挑選人,他們要培養藝術品,這個階層的教育核心只有一條,那就是決策能力,這個階層的孩子從小被灌輸的就是「改變世界」,活着就是為了改變世界,他們只需要決策能力就夠了。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