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佛 第二百三十七章 菩薩願
更新:08-20 01:22 作者:鳳凰山下漢豐湖 分類:仙俠小說
readx; 人世間,眾人皆將峨眉山當作普賢菩薩的道場。佛門四大道場,峨眉山,卻是在最西面。按照順序,悟虛與多吉應該從五台山,先到九華山,然後再向西行,去峨眉山。但因九華山,如今在朱元璋勢力範圍,從五台山由北向南,還要經過應天府地界。是以,悟虛多吉二人卻是頗有默契的,選擇了先去峨眉山參拜普賢菩薩道場。不然,經過應天府,被人看到了,或者是二人看到了什麼,難保不就此顯身停留下來。
五台山至峨眉山,相隔數千里。悟虛與多吉,各自祭出法界,御空而行,看着腳下在各處緩緩移動的元軍、陳友諒的漢軍,還有明玉珍的夏軍,依稀有一種小時候蹲在牆角看螞蟻搬家一般的感覺。
遂誦道,「靈鷲飛起法界明,人間碌碌螞蟻行。」多吉便和道,「山山水水皆有情,放下屠刀見美景。」
兩人一日千里,腳下事物如走馬燈轉。其間,有山河秀麗,花開月落之世間美景,又有其樂融融,慘絕人寰之人間百態。一閃而過,卻又歷歷在目,紛至沓來,卻又如潮水退去。
悟虛遂又誦道,「剎那間分別相,悲與歡聚還散。」多吉便又和道,「有心爭似無心好,多情卻被無情惱。」
「呵呵,想不到師兄卻是多情之人。」悟虛笑道。
「有心爭似無心好,多情卻被無情惱」,是元曲《西廂記》裏面的詞句。多吉此處用來,悟虛自然明白,似乎有隱隱規勸自己的意味。是以,反而,主動先說其是多情之人。
多吉微微一笑,似乎禁不起悟虛戲說,急忙合掌低眉,一身清爽的素色僧袍,襯着微紅臉龐,猶如風中蓮,雨中花。
二人如此這般,不自不覺便到了峨眉山下。
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
前者文殊菩薩道場,五台山,有金五台一說。似乎在人世間,四大道場,四大菩薩,以五台山,以文殊菩薩為首。
這卻不過是人世間一種說法罷了。
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分立釋迦牟尼佛左右。三者統稱「華嚴三聖」。說到底,粗淺一點,三位其實都是佛,都是聖人,只不過於無量劫中,隨緣顯化,超度世人罷了。所謂的,文殊菩薩乃諸佛之母,普賢菩薩乃諸佛法王長子,也是一種方便比喻。世人以世間母子之分,便說文殊菩薩在四大菩薩中最大,最不可思議,五台山也是金台山,卻是着相了。
實際上文殊菩薩側重於智,普賢側重於願。智與願,分立與我佛左右,不過是喻示智願融攝,不可分離罷了。信,便是願。所謂學佛,要有信有解,是也。
怎麼理解?很好理解。
諸位看官,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想必或多或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知識越多越反動。」
這句「知識越多越反動」,其實有一個前提,那便是立場錯了。
立場錯了,知識越多越反動。
這立場,便是你信什麼,是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還是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信勞動最光榮,還是信有錢便是大爺?
這立場便是願,你是想要普度眾生,還是想要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是想要解放全世界一切被壓迫被剝削的無產階級,還是想要作一個大地主大資本家大官僚?
上面是拿諸位看官比較熟悉的「知識越多越反動」來做個類比。
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分侍佛祖左右,喻示着,有了大智慧,還須有正信正願;反過來,你有了正信正願,還須有大智慧。如此,方能成佛。
就好比,你要解放全世界,但你比較弱智,比較s/b,那麼到頭來,恐怕是不成的。你若是非常聰明伶俐,但你整天就想着官帽子美人子鈔票子,那麼,到頭來聰明也是干精靈,也是假聰明小聰明,恐怕也經受不住誘惑,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誤入歧途,害人害己。
說到此處,諸位看官,估計會想到一個令耳邊生繭的詞彙,德智體全面發展。嗯,德智全面發展,便是好比佛門中的智願融攝。而所謂的功德,也有類似的意味。
當然,以上只是類比和比喻。佛門中的智慧,是指的大智慧,真智慧。所謂八識,凡俗中的智慧,不過是八識中意識之產物,而所謂意識,不過是六根不淨,與往昔業力的合和之物。而信,不是叫你迷信。
這說起來,沒完沒了。不可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