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風流 227 劉協興躍期前景(中)
如果站在荀貞的角度來看,荀貞與孫策有師生之誼,早在孫策很小的時候,荀貞就與他在長沙相識,並且一直對他頗有幫助,先是將自己親手注釋的兵法等書送給他看,教他兵法,又在孫堅死後,及時地表示對他的支持,利用自己在豫州的影響力,幫助他在豫州立住腳,並親自率兵出徐,幫助他擊走呂布,對孫策確然是恩深如海,孫策對待荀貞,理當如旁人之所評,「乃荀貞之一黨也」,對荀貞應該忠心耿耿,自居從屬。
可孫策所部,實際上是一個由孫堅一手建立而成的,以「荊揚豪強、子弟」為骨幹的「獨立的小軍事集團」,觀其過往之經歷,中間雖然有與荀貞交錯的地方,可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獨立發展的,實非是荀貞的直屬部眾,就是荀貞,也一直只把孫氏這個集團視作盟友,而非是視作部屬,則若從孫策和他這個「小軍事集團」的角度來看,可能就不太一樣。
首先,程普、黃蓋、弘咨、吳景、公仇稱等等這些人,並未把自己看作是荀貞的部屬。
沒有把自己看作是荀貞的部屬,緣故有二。
一則,是對孫氏的感情和內部凝聚力方面的原因。
感情上,這些人或是早年從孫堅起兵的孫家的老部下,或乾脆就是孫家的親戚,如弘咨是孫堅的女婿,如吳景是孫堅的妻弟,又如徐琨是孫堅的外甥,他們對孫氏的感情是很深的。
他們這個小軍事集團而今所達成的成就,在他們眼中,都是他們當年跟着孫堅起兵之後,和孫堅一起冒着危險,浴血拼殺,從長沙打到中原,先是討董,繼而又進討汝南等地的黃巾、不服,從而才辛辛苦苦地獲得的!於其中,固然荀貞是起到了一定的相助作用,可那也僅僅是相助罷了,他們這個「小軍事集團」現如今的名聲和他們現如今的豫州地盤,都是孫堅帶着他們,而不是荀貞,一刀一槍,實打實地打下來的。
內部凝聚力上,現今孫堅雖死,可已有孫策繼承為主,並且最重要的,孫策儘管年輕,然通過他於孫堅死後,鎮撫州內、大敗呂布等事上的作為,已顯出了他的年輕有為,也就是說,他們這個小軍事集團,現下並非無主,有主,且有的是個明主,那麼為何他們要去做荀貞的部屬?只因荀貞的一點相助,就改投荀貞麼?那顯然是不可能的。
二者,個人的利益方面來講,荀貞帳下自有其嫡系兵馬,他們若是改投荀貞,前途、待遇等各方面肯定都是遠不如現在,那又何必改換門庭?
故而,他們並不把自己當做荀貞的部屬。
其次,打心底來說,孫策事實上也沒有把自己看作是荀貞的附庸。
孫策今年才二十出頭,正年輕氣盛,渴求建下更大的功名之時,怎會甘願只為荀貞帳下一將,供荀貞驅使而已?黃蓋以霍去病來比孫策,孫策雖謙虛不敢當,可那只是謙虛而已,試問之,哪個年輕人不想成為當代之霍去病?本身已有對不世功名的渴望,再加上程普、黃蓋等一向來都很捧他,對他讚譽有加,甚至哪怕其軍中的尋常兵卒,亦對他都是十分愛戴,呼他為「孫郎」,兩者加成,孫策又豈會甘心只做荀貞帳下一將!
更且別再提,孫策手中,還有那從孫堅處繼承得來的玉璽。
猶記得,孫堅將此玉璽出示給他時的情景。
那是在孫堅得了玉璽後的一次酒後。
他招孫策近前,一手托着玉璽,一手撫摸孫策的髮髻,與孫策說道:「我起兵以來,蹈危履鋒,不顧生死,雖打出了些微名聲,然我家畢竟寒門而已,欲望躋身一流,成為使天下人仰視的貴姓,殊不易也。至今,那些士大夫們,仍以武夫視我!可恨也!可恨也!
「……卻如今咱們家得了玉璽,璽上這八字寫得是什麼?『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說明什麼?說明天意也許已鍾於我家矣!
「策!我家雖為白身,卻焉知不可化而為龍?於今天下大亂,海內板蕩,英雄競爭之際也!昔陳王之言,你還記得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你我父子需當勉之!勉之!」
當時的孫堅,意態雄豪,以三四十歲的年紀,而目光中卻竟充滿了少年般的憧憬。
……
孫策挺腰坐席,手撫膝蓋,恍惚如乳虎踞態,喃喃說道:「勉之,勉之。」
耳邊傳來程普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