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 第四百四十八章 飲鴆止渴
朱高煦仿佛回到了剛分封到雲南府的日子:天氣好便出門活動一圈,然後回到王府,生活規律大多如此。但又似乎很不相同,大概是心境不同了。
當年他對於很多事都無法自主,要看父皇和朝中的態度,不過煩惱也沒如許多。而今正好相反。
朱高煦離開校場回到前殿書房,他習慣在這裏做事,許多東西放置的地方也順手。
從雕木門走進去,正中間放着一張紅木長方形書案,後面放着一把鋪着蒲團的椅子。書案前面還有一些高低不同的腰圓凳和一張圓桌。
東面有一排掛着淺灰色紗絲帷幔的木窗,正對着那邊的廊房天井裏,能看到小院子裏種的花草樹木。西面還有道門,裏面是無窗的儲物室。
除此之外,靠着牆壁放着幾副大書架,上面放着各種各樣的書籍、卷宗、古玩瓷器。不過上面擺放的書籍,大多朱高煦是不看的,只有無事可做的時候才會拿上面的書來看。幾乎屬於擺設。
及至下午,李先生拿着一疊公文奏報進來了,他把東西堆在了書案上。朱高煦用頭做了個示意的姿勢,李先生抱拳一拜,便在書案前的凳子上坐下。
戴着鐵面具的李先生,看上去有點詭異。
朱高煦瞧了他一眼,便開口說道:「上午我去看了南司呈報的火銃『開山銃』。開山銃的殺傷力與軍中銅火銃沒有甚麼不同,不過得益於雙手持銃可以瞄準,精準應有提高。假以時日,讓各局院製造出更多開山銃,再等火器兵熟悉使用之後,對下次大戰的勝算必定大有裨益。」
李先生戴着面具,除了他的眼神、別的表情無法被人看見,他沉吟道:「下官估算,漢王軍人數,已超過三十萬。依照王爺起兵之初頒佈的法令,所有隸屬漢王府的軍隊,在行軍、作戰時,軍士每月有額定軍餉價值一貫財物。而今的形勢緊張,不能讓將士屯田;我們發軍餉,每月最多得需三十萬貫之巨!
以西南三省各地府庫的收入,收支差額極大,恐不能久持。原先預計能維持一兩年,現在肯定是不行了。」
朱高煦問道:「還能維持多久?」
李先生道:「待四川布政使司、貴州都司的奏報匯聚之後,長史府才能算出結果。但只消估計,我覺着最多還能維持數月,不到半年,我們必定連一文錢軍餉也發不出來了!」
朱高煦沉默下來。他不能怪李先生,剛開始的時候李先生就提醒過他的。當時李先生提出了一個解決的辦法:維持不下去的時候,只有翻臉不認帳。
但現在戰爭還遠未結束,朱高煦也沒掌握戰場優勢,他不敢那麼干,怕會動搖軍心。
軍餉法令在剛起兵之時,無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法令非常簡單有效,漢王軍戰鬥力和忠誠度大增,整編降兵也相當容易;軍漢們多不識字,有沒有好處他們心裏卻有數。那時漢王軍勢單力薄勝算很小,朱高煦是顧不上長遠的,只有如此想方設法地避免馬上覆亡。
這種辦法無疑是飲鴆止渴。正應了一句老話:沒有遠慮必有近憂。
一年軍餉就需要三百六十萬貫,再算上軍需糧草,朱高煦靠西南三省不可能弄得到那麼多錢財物資。而且朱高煦也不敢搶地主大戶,因為他不是李自成那種身份。他是大明親王,各地臣民對他很有認同感;除了因為虛無縹緲的名分,還因為士紳、武將、地主都相信他……朱家作為大明朝最大的地主,朱家人應該保障大伙兒的利益。
「有沒有辦法解決?」朱高煦問道。
李先生口氣遲疑,「想想法子。不過,下官以前沒在戶部掌過事,西南又只有那麼多人口,軍費開銷實在太大了,下官難以從根子上找到辦法。」
朱高煦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心道:大家都不是神仙,有些事確實難有妙計。
他苦思良久,忍不住誘|惑,又想到了一個法子:只有賭一把了?
但朱高煦終於沒有說出口來,他還沒考慮清楚。
李先生又從一堆案牘里,拿出一份來:「交趾布政使司叛賊陳季擴的信,使者過幾天才到昆明城。」
「哦?」朱高煦立刻拿起來看。
李先生的聲音道:「這個陳季擴,可能沒有真正掌權,實際是交趾一幫地方叛軍首領擁立的人;他也不一定姓陳,只是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