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 第四百七十六章 退兵之意
江陰侯吳高已有了退兵桂林府的主意。他派人去平樂府城,下令知府陳用晟調集船隻,在城池北部的樂川水上架設浮橋。
桂林府位於此地的北面偏西,要往桂林方向行軍,必定渡過大致南北流向的樂川水才行。
但不到中午,吳高便得到了陳用晟的回信。陳用晟在信中言,平樂府糧草充足,請江陰侯入城駐紮。卻不提建造舟橋之事。
吳高看完信,心中頓時騰起一股怒火,脫口說道:「連個知府,也要與本帥討價還價?這個陳用晟膽子太大了!」
在大軍到達平樂府之前,吳高為了不被堵在灕江南岸,着實給陳用晟許了一些承諾。自稱自己有十幾萬大軍,會在平樂府擊敗叛軍,並保證府城的安危;要知府等官員即刻操辦舟橋,不得殆誤戰機。
如今兩軍對壘,吳高又要知府在樂川水架舟橋,似乎要離開平樂府的跡象。但吳高沒料到知府陳用晟,竟然有不聽軍令的意思!
有廣西軍籍的將領,這時開口沉聲道:「陳用晟以前是廣西署平樂府事,洪武三十四年(建文年間),朝廷派人到廣西調兵,陳用晟以為蠻族作亂不能平息,力勸廣西三司顧及蠻夷叛亂之害。及至太宗皇帝登基,便以陳用晟『善撫綏蠻夷』,即刻升任平樂府知府。」
吳高聽罷點了點頭,沉吟片刻便道:「馬上再寫信過去,用本帥的將印。告訴陳用晟,本帥不會離開平樂府,但事關大略迂迴合擊之策、不便泄露軍機,叫陳用晟不要多問,只管照軍令行事!」
「得令!」
吳高離開平樂府之後,這輩子還回不回此地也不一定,先叫那知府協助了大軍再說。不管他陳用晟以後生氣與否,難道這就是他背叛朝廷的理由、可以栽贓到吳高頭上?
府城北面那個渡口,天然便於架設舟橋,江心有好幾處島嶼,將江面分作狹窄的數段,越窄的水面、架設舟橋越簡單。
如果今天天黑之前能架好浮橋,吳高軍便能在下午緩慢有序地撤退到樂川水東岸,然後連夜渡河撤退。
……朱高煦站在高地上,視線更加開闊,他能看到下面官軍很大一部分的部署。
敵軍靠得最近的地方,離山腳也有一里多地。所以在敵軍停止前進後,兩軍對峙了近半個時辰,沒有一聲炮響。雙方一直在行軍追逐,似乎不止朱高煦缺彈|藥,吳高軍顯然也不寬裕。
東邊的太陽升得很高了,無數人馬在太陽底下曬着。朱高煦身邊的步兵將士們分腿站在山坡上,將長兵器插|入土裏,扶着兵器瞧着下面的敵軍陣仗。
好在今天一直在吹風,秋日的涼風吹拂下,人們曬着太陽也不覺得很熱。所有的旗幟都在風中向着同一個方向飄蕩,「噼啪」作響。風從西北面吹來,旗幟向東南招展。
無數的人馬在荒郊野嶺里遙遙相望,隨着時間的推移,朱高煦隱隱有了一種直覺和預判:吳高可能不會進攻了。
這是經過幾番與江陰侯交手之後的經驗,朱高煦覺得吳高用兵傾向於保守。
就在這時,西邊的山坡上有三個人牽着馬爬了上來。侍衛正在上前詢問,不一會兒,親兵侍衛便過來執禮道:「蠻人嚮導求見王爺,有事稟報。」
朱高煦頭也不回地盯着遠處的光景,道,「讓他們過來說話。」
不多時,那三個人便靠近了朱高煦,其中一個漢王軍武將,另外兩個都是蠻人。朱高煦轉頭看他們,記得其中一個苗人,便是要給女兒準備嫁妝那個漢子;另一個似乎是猺蠻人(瑤族)。
倆人嘰里咕嚕地說了一通話,朱高煦照例一個字也沒聽懂。不一會兒土官過來了,才轉述大致意思道:「今天起北風,天氣要由熱轉涼了。在廣西這邊,那樣的時候常常會下雨。這兩天估計要下雨了。」
朱高煦聽罷,轉頭眺望西北面的天空,天邊似乎真的有烏雲起來了。他便對土官說道:「你告訴他們,本王知道了,感謝他們。」
土官抱拳一拜,轉身嘰里咕嚕比劃着與兩個土人交談。過了一會兒,兩個蠻人便彎腰退走了。
蠻人們剛走,又有人求見。朱高煦聽說是平樂府城派來的人,立刻便叫人帶上來。
來人頭戴四方巾、身穿棉布長袍,一副文人士子的打扮,衣裳皮膚都很乾淨,不像是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