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戰神呂奉先 第五章 第十九路諸侯
更新:05-15 08:50 作者:我是如此英俊 分類:軍事小說
且說曹操那邊,好不容易從洛陽跑了出來,飛奔譙郡,半路經過中牟縣,卻被守城軍士所獲,擒見當時任職縣令的陳宮,說起這陳宮也算是盡職盡責的謀士,可惜呂布對他的話,保持着一種愛聽不聽的習慣,從而導致,後來落得白門樓被斬首的處境。
陳宮見曹操有鴻鵠之志,復漢有望,兩人一起向陳留方向逃跑,逃至成皋,恰巧曹操父親曹嵩的結拜兄弟呂伯奢住在此地,兩人前去借宿一宿,躲難之際,曹操誤以為呂伯奢要殺他,和陳宮一同,把他的家人全部殺害,事後才知道,呂伯奢的家人只是磨刀殺豬,款待他二人,會錯意的曹操只好將錯就錯,兩人連忙逃跑,剛好路上遇見打酒回來的呂伯奢,曹操為了不讓他回家見到家人,慘遭自己毒手;定不會善罷甘休,趁其不注意,順便把他幹掉。
不理解曹操此舉,陳宮追問道,便有了曹操那句千古流傳的名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見識到真實面目的曹操後,陳宮認為自己識人不當,便起殺心想害曹操,可隨即一想,自己放了曹操現在又要加害於他,和曹操又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隨而放棄殺心,騎馬而去,奔向故鄉東郡,從此兩人分道揚鑣。
與陳宮分開後,曹操直徑逃回陳留,謊稱從宮中帶出密詔,奉天子之命,招募義士,討伐董卓,可家資少恐不成事,得知孝廉衛弘,疏財仗義,家財萬貫,便設席宴請。
兩人一番對話,方知對方心意,衛弘欲扶漢,出資相助曹操。
曹操先發矯詔,馳報各道,而後招集義兵,豎起一面白旗,上書「忠義」二字,不數日,應募之士,絡繹不絕。
先有陽平衛國人,姓樂,名進,字文謙,又有山陽巨鹿人,姓李,名典,字文曼,曹操見二人後,欣喜若狂,皆都留下。
後有沛國譙人夏侯,字元讓,乃西漢劉邦名將夏侯嬰之後,自小習練槍棒,聞知曹操欲起兵討董,與其族第夏侯淵兩個,各引壯士千人來會,此二人皆曹操之兄弟,曹操父親曹嵩,原本是夏侯氏之子,後過房與曹家,因此是同族人。
又過幾日,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各引兵千人余來助;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兩人弓馬嫻熟,武藝精通,曹操大喜,於村中調練軍馬,衛弘盡出家財,置辦諸多衣甲旌旗,四方前來送糧者,數不勝數。
次日,袁紹得曹操矯詔,乃聚集麾下武將,引兵三萬餘,離渤海前來與曹操會盟。又作檄文十數份傳達各郡,檄上言簡意賅,明確指出董卓種種惡行,弄得現在是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奉天子密令,特地召集諸郡義士,共同討伐惡賊董卓,以解救蒼生於水深火熱之中,還大漢一個太平天下。
檄文發出,不過幾日,各路諸侯紛紛起兵相應:第一路,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路,冀州刺史韓馥;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第四路,兗州刺史劉岱;第五路,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路,陳留太守張邈;第七路,東郡太守喬瑁;第八路,山陽太守袁遺;第九路,濟北相鮑信;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路,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路,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三路,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四路,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五路,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第十六路,驍騎校尉曹操;第十七路,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八路,徐州刺史陶謙。
諸路軍馬,多少不等,多有三萬者,少有一二萬者,各領手下武將,投洛陽而來。
話說北平太守公孫瓚那邊,途徑德州平原縣時,巧遇當時正任職平原縣令的劉備,平原縣令還是托公孫瓚上報劉備剿賊功績,才換來的。
現見公孫瓚相應討董號召,特地前去迎接,兩人一番言語,劉備帶上二弟關羽,三第張飛,引數十騎,隨公孫瓚前往洛陽,為討董奉獻一份力量。
眾諸侯陸陸續續抵達,各自安營紮寨,連綿不絕足有二百餘里,曹操宰殺牛馬,宴會諸侯,商議進兵之策。
既以聯盟,豈無盟主可言,一群沒有主心骨的聯軍,如同烏合之眾一般,當即,眾人皆推選四世三公之後的袁紹,作為本次聯盟的盟主,袁紹順應眾人,接下盟主之位,築高台,宣讀盟誓,一番慷慨激言後,任其第袁術總督糧草,又須一人做先鋒,直抵汜水關挑戰。
這時,長沙太守孫堅,願作先鋒,領本部人馬,殺奔汜水關,董卓大驚急派李肅、關西人士華雄應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