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明 第427章陛前獻捷終
言官,又被稱作台諫官,早在唐朝時就已在朝廷中設立,是歷代天子為了監察百官,同時提醒自己的清流官員。
在此後的幾百年歷史里,言官在歷朝政治舞台上都一直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出過許多的名人。可無論是唐還是宋,若論言官聲望之隆,分量之重,卻是怎麼都比不過如今的大明朝。
或許是苦出身而導致的對官員天然的不信任,太祖朱元璋在稱帝之後就一直在想盡辦法壓制手下臣子的權力,讓他們互相制衡,以此來達到天子集權的最終目的。為此,他廢丞相權分六部,之後又設下了內閣;也為此,他給予了言官以更大的權限,以及風聞奏事,言過不咎的特權。
如此一來,這些以挑人毛病為主要責任的言官可算是徹底撒了歡,他們再也沒有任何的顧慮,只要是自己看不順眼的東西和人,就敢直斥其非,甚至在一些沒有問題的事情上,他們也會雞蛋裏挑骨頭地非要鬧出些事情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永樂之後的那些言官早已和原先的同僚不同,完全成了一群為了噴而噴的大噴子。而與後世網絡上的那些鍵盤俠和噴子不同的是,他們的身份更尊貴,而且無論說什麼話,無論說得對與不對,都不用負任何的責任。
而這一切,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太祖皇帝的那一句話——風聞奏事,言過不咎!既然是風聞,那就可以空穴來風,無中生有,我說你有罪,有問題,你要做的就是自證清白。至於讓我找出實證來,抱歉,我們言官是沒有這一責任的。
有明一朝,無數官員深為言官所苦,直到後來某些高明的掌權人物開始將言官收到自己手下當成對政敵發起攻擊的武器,情況也沒有好轉多少。與此同時,就連高高在上的天子,也成了言官們抨擊和批判的對象。
本來太祖皇帝在給予言官如此之大的權力時,只想要他們去制衡朝中高官,所以只給他們權力,卻不給高位——言官一般都只有六七品而已。可他終究還是小瞧了這一存在的可怕,當他們的名頭越來越大後,便不再滿足於只針對朝臣,而開始把批判的目光對準了大明最高的統治者,以批龍鱗,犯龍顏作為自己最高的追求。
這明顯大大出乎了朱元璋原先的預料。或許他在時,認為這些位卑權大的言官不敢觸怒自己,他們也確實沒有膽大到敢和這位殺人不眨眼的開創之君作對。可是他的後人,明顯就沒有這樣的魄力了,當面對言官的批駁時,這些朱姓子孫中的大多數都只能選擇忍受。
皇帝的忍讓,更是助長了言官們的氣焰,於是他們更加的肆無忌憚,在朝中幾乎是逮誰罵誰。反正有太祖訓示在上頭頂着,誰敢不服?而且要是皇帝真敢問他們的罪,那就更好了,因為這樣會讓他們的名聲更大,即便這次被罷了官,很快地,就會有朝中同僚為自己說話,重新進入官場。
雖然如今大明的言官還沒有如中後期那樣尾大不掉,但朝中不少官員對他們已抱有很大的成見。只是因為拿不出合適的理由來,才只能忍氣吞聲。
可誰也沒想到,今日,郭夕照這個作為言官首領的右都御史卻在陸縝這麼個小州官的身上觸了霉頭。不但之前那番言論被人迅速駁回,而且還被反過來將了一軍,就連天子都讓其向陸縝和邊關將士賠罪。
這,實在太過出人意料,也實在叫人感到解氣。只要他郭御史一照此認錯,則必然聲望大落,甚至還會影響到整個都察院的士氣和名聲呢。
所有朝臣都饒有興趣地看着眼前一幕,想看看這位郭大人在如此情況下還有沒有辦法保住顏面。
郭夕照的臉色數變,心裏是真的頗為後悔。自己就不該為了討好王公公而赤膊上陣來和陸縝這麼個小人物鬥法的。因為這樣即便勝了也不是太光彩,而像現在這樣,就更是麻煩。這就是所謂的作繭自縛了!
他唯一能拿出來的說法,就只有那句風聞奏事,言過不咎了。可是,轉念一想,又發現了一個問題——自己今日的這番言行,甚至都算不得彈劾,只能說是表示質疑,所以若對方一口咬定了讓自己賠罪,倒真不好搪塞了。
陸縝的一雙眼睛不斷掃視着對方,看出他的猶豫和不甘後,便又加了一句:「怎麼,在郭大人你的心裏,我邊關軍心,以及大同的安危還比不得你那一點自尊麼?還是到了如今,你依然不肯承認自己之前所言是錯的?」
這話他說的雖輕,但其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