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明 第460章 朝堂大爭論(下)
朝堂之上日復一日的爭論不休,讓年輕的天子朱祁鎮終於有些支撐不住了。雖然依然有諸多勛貴武官們不斷支持北伐,更有王振在後時不時地攛掇着,但面對那些平日裏他所信任的重臣元老們眾口一詞的反對,他終於是有心退縮了。
而似乎是抓住了他的這一心理,一個多月來從未在此事上正面說過一句話的胡濙也終於在這一場早朝會上開口了:「陛下,老臣也以為如今輕言北伐乃是相當冒險的行徑。」
他這一開口,自天子而下,殿內上下人等的表情都是一肅。自楊溥去後,朝中論資歷論聲望能與胡濙相比者也只剩下英國公張輔一人而已。只可惜,如今可以與之分庭抗禮的張公爺卻稱病在家,所以此時已沒人能與之一辯。
胡濙在頓了一下後,才繼續道:「雖然總有人提太宗皇帝是橫掃漠北的威風,但大家可知道這背後有多麼巨大的代價麼?」他的這一問題,勛貴武官們是答不上來的,因為他們不知道,而文官們又不想答。其實真要說起來,論起對當年事情的了解,朝中上下也無人能出胡濙之右,所以他這麼一問,大家就只能洗耳恭聽了。
就是朱祁鎮,也有些好奇地問了一句:「那代價究竟有多大?」
「光是因為籌措軍糧,江南府庫就幾乎被搜刮一空,國庫中的糧食也被拿去了將近一半有餘。若是當時鬧個什麼災荒,恐怕地方上就可能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胡濙肅然地給出了答案。
就是陸縝,也不禁心驚不已。在他所讀的史書中,更多的是頌揚永樂帝北伐的風采,直言其揚大明國威,威凌天下,使蒙人鼠竄,使萬國來朝,卻未曾想到那場北伐之戰居然還有這麼大的隱患。
胡濙的目光掃過那些官員,最終落回到有些愣怔的天子面前:「當初要不是天佑我大明,在太宗皇帝率軍北伐期間一切都風調雨順,則中原百姓所受之苦將倍增,甚至……」後面的話,他卻不好說了。
「可即便當時已傾盡我大明舉國之力,更有靖難時跟隨太宗皇帝多年苦戰的英勇將士奮力拼殺,結果卻也未能真如先帝所願。最終,我們也沒能真箇滅了草原上的蒙人,只是將他們殺得退往極北之地了事。雖然如此一來給我大明換來了幾十年的太平,但對當時的朝野來說,代價也是讓人難以接受的。
「如今,雖然論國力應已超過永樂朝,但論我大明官軍之戰力,卻是要遠遜於當初的。何況,如今再沒有了太宗皇帝這等天縱奇才,既能讓數十萬大軍聽命,又能在一場場的戰鬥中不斷制訂各種策略來取得勝利。光是第一點,這滿朝文武都難有能勝任者,唯一夠資格的英國公又有病在身,難堪驅馳。
「所以陛下,此時妄談什麼北伐那是極其不理智的行為,是對我大明江山社稷,以及天下百姓的不負責,還望陛下以社稷為重,莫要讓將來後悔!」
在一番剖析之後,胡濙最終深深地彎下腰去,用最為誠懇的態度懇求天子。
眼見得這位四朝老臣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天子也終於動容:「胡先生還請平身。此事……此事容朕再想想。不過先生的這番肺腑之言,朕也已明了,事關我大明國運,朕答應你一定不會因為一時意氣用事而倉促出兵。」
這便是深為數朝元老的份量所在了,不光其他官員在面對他的這番話後不敢出言反對,就連天子都只能做出這樣的表態。
陸縝見此,則是輕輕地抒出了一口氣去。倘若皇帝真能從善如流,那自己所擔心的那場災難或許真就可以避免了。
而王振,卻是一陣陣的惱火,難道自己辛苦佈下的這一局,最終依然難以如願麼?
想到這兒,他在恨恨地瞪了胡濙一眼後,又跟身前不遠處的一名官員打了個眼色,讓他出來說話。
這位乃是禮部尚書王直,雖然論資歷比不得胡瀠這樣的元老重臣,但論身份,卻也不弱於對方,畢竟從官方意義上來說,禮部甚至還要高於吏部呢。
只是王直雖然已投靠到了王振門下,卻一直都未曾表現出自己的傾向來。現在王振給他打了眼色,其意自然就是要讓他來殺胡濙一方一個措手不及了。這讓他感到一陣的為難。
這可是與滿朝同僚作對的行為哪,若是敗了,那自己將無法再在朝堂之上立足。但是,既然王振都已經做了這個決定,他便已無可拒絕,畢竟他早已上了那艘賊船,早已身不由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