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記 第三十三章 寺中論律
歸元寺是省城著名的大寺,是由兩位江浙居士白光、主峰倡儀興建,後由省城富商集民資而成。寺名歸元二字,擷取自《愣伽經》「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一句,意為萬法歸一,方便法門各異。寺院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院落,現存着殿堂樓閣二十八棟,樓內藏經頗豐,香火極盛。
大多數廟宇名匾,多橫書懸嵌於寺廟三門之楣,而歸元寺為直匾,全國罕見,堪稱塔林一奇。清道光以前,歸元寺名和其餘眾寺一般均為橫書,道光皇帝某時欣聞白光、主峰積善德善功,親賜玉璽一方,璽上以陽文篆刻「敕賜曹洞宗三十一世白光主峰祖師之印」,以嘉其行。此後歸元寺地位在萬千寺中大大提高,寺名改為只有皇帝御賜玉璽的建築方可使用的直書。
易天行跟着小肖來到寺門口,了一眼寺院門口的那道大直匾,上面紅底寫着三個大大的金黃字體:「歸元寺」,又看着眼前遊客如織,不由皺了皺眉頭,心想這寺廟是清順治年間才修,而且又在人煙茂盛之地,實在是看不出有什麼靈氣,若真有世外高人,又怎肯落腳於此?略斟酌了下,仍然抬步行了進去。
寺中佛像莊嚴,木刻石雕碑帖林立,濃濃檀香繚繞其間。小肖以為易天行這個冒牌少爺是來看新鮮,便使出渾身解數,賣弄着自己可憐的導遊功夫,易天行微笑着聽了會兒,便把他支開了,一個人在寺里閒逛着,趁着遊人們不怎麼注意,專向那些僻靜的地方行去。
易天行身具異能,讀的佛經又多,最近又習了三味坐禪經御火之法,對禪宗寺廟自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這時嗅着身邊檀香裊裊,聞着耳旁謁語聲聲,不覺心體俱適,直想就地坐下來盤個蓮花台,好好靜修一番。
不知如何,他竟慢慢走出了正寺,來到了後園。
他興步走到後園才發現,先前看着格局頗小的歸元寺,五座庭院是散落有致地分佈,紅牆黃檐,竟讓觀者感覺這整座寺廟,便是一道紅色為底,金線穿連的袈裟,一股沛然莫御的,橫貫於天地之間,仿似賦予了這件袈裟生命一般。
易天行見此妙地,自然是讚嘆不已。
從寺廟一角的小木門裏走出來一個白衣和尚,對着他合了一什。易天行急忙還禮,看着那和尚年歲已大,眉梢微亂,雙眼卻是清澈有神,倒是頗有些得道高人的感覺,易天行神思微微一動,心想莫非尋找那個古老太爺念念不忘聲音的事情,就着落在這個忽然出現的僧人身上?
那僧人再一合什,道:「施主來了不該來之地。」
「何處不該來?」
那僧人面色平靜,卻透着股居高臨下的感覺,悠然道:「佛門清靜地,豈容俗子打擾。」
易天行見他說話不客氣,不免來了興趣,微微一笑應道:「既然大開方便門,何處不是度世地?」
歸元寺,寺名取自愣伽經。易天行惱他無理,回他這句話,首一句用了寺名歸元二字暗含的「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中的方便一典,而第二句卻是禪宗上的一段史話,當日禪宗始祖達摩以《楞伽經》授慧可曰:「我觀漢土,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這句話便是暗刺僧人無理,既然寺名點明了要大開方便之門,依愣伽經度人度世,又何必拒人於門外?
僧人略一凝神,便悟了這句意思,似是沒有想到這位年青人對佛經也有如此了解,面上露出一絲詫異來,旋即微微一笑重新行禮道:「施主原來是法門中人,貧僧冒失了。」
易天行亦重新合了一什。
「不過……」那僧人又笑道:「《景德傳燈錄》用是宋代道原編篡,其敘述真偽佛家眾德至今仍是各執一詞,愣伽一經是否由一祖由西攜來,還是二話。」
易天行心知這僧人是和自己較上勁來,心底里暗自嗤笑了陣,道這等和尚爭強好勝,哪裏能體悟禪心?較自己的層次都遠遠不如,又如何能是自己尋找的高人,心裏想着,嘴上卻也不慢,問道:「師父這身袈裟倒也素淨。」
那僧人低眉靜道:「外物多擾心,應持素淨觀。」
易天行平生最瞧不起裝腔作勢之徒,讀高中時身周無人與己能共參一二,此時難得見着一佛門中人,本以為是檀口慧心的真正智慧人,不料仍是如此做作,不由更瞧不起這廝,打鼻子裏哼了一聲道:「袈裟為五衣七衣大衣三等,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