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野心家 第一百八十六章 泰山之陽(四)
更新:09-13 13:49 作者:最後一個名 分類:玄幻小說
老人聽到田慶大軍並無動靜的消息,長嘆道:「慶子昔年領軍出戰,勇猛精進,並不畏首畏尾。如今,怎麼還沒有攻下贏邑?不得贏邑,便進退兩難……這可真是……」
他搖搖頭,哎了一聲,說不出的無奈,半晌道:「勿忘在莒、勿忘在莒!昔年之勇猛決斷,難道年紀一大便要畏縮了嗎?」
此時尚無樂毅破齊七十二城唯余莒和即墨的故事,這勿忘在莒也就很難理解錯,說的正是當年管仲規勸齊桓公,要像是當年年輕在莒為流亡公子時候那樣勇猛精進有拼搏精神。
家臣這一次聽得懂,他又不懂軍略,但覺得既然家主這樣說,那怕是沒錯的。
昔年家主也是項子牛的家臣,侵魯幾戰由中士升為上士,封田四井,為一方鄙師之長。
項子牛爭權失敗後,老人便讓兒子襲懲了上士之位,讓兒子做了田氏的封臣,自己以示忠貞而並不做田和的封臣。
梁父本是魯地,這裏的民眾並非是齊國的基本盤,因而編練封地上的農兵稱之為鄙師。
上士按照周制,為一旅之長,武王伐紂的時候,上士得封田一井,這一井的封田為封地,封地上的農民是和土地綁定的,可以是奴隸也可以是農奴。
在封地之外,還要管轄大約九井的土地上的農夫,這九井土地上的農夫在戰時需要提供一輛戰車、三輛輜重車,以及跟隨的徒卒湊為周制的一旅,上士在戰時的時候就是旅長,而在平時則是地方長官。
管仲改革之後,齊國的軍制發生了變化,但是集權之後便是五公子之亂,而且當時集權軍制變革的地方也都是臨淄附近,梁父並未實行。
梁父城外的這些封地上的民眾,隨着國野之別的消失,也需要從軍。不但要從軍,而且因為原本是魯人的緣故,不但要從軍,還要在給封主的封建義務地租之外,還要給國君繳納什一稅。
臨淄附近的齊人稅少而要履行軍事義務、征服的魯、宋、鄭等地的人倍稅必要的時候也要履行軍事義務。
名義上的四井封地,實際上數量更多一些,而且在自己的封地之外的民眾,也是需要向他履行封建的公田義務的。封地類似於私產,而封地之外的轄地則屬於君王,至少理論上是這樣的。
貴族的封地始終都在增加,每一次征戰,貴族可以得打賞賜。
而征戰的時候,本地的民眾出征,更難繳納各種丘甲賦、十二稅、封建地租、高利貸等等,伴隨着私有制逐漸開始出現、授田制不再那麼嚴格,大量的私產土地也都集中到了貴族手中。
再者,貴族還有隸子弟投靠,貴族的封田不再君主的封建義務之內,封地是為了徵召私兵和祭祀祖先的,封地之外的轄地,那才是需要為君主履行封建義務的。
這樣一來,貴族的土地和勞動力不斷增加,早已經打破了原本規定的四井封田。
其實四井的封田,也已經違禮了,上士授田只有一井,但那都是周朝開國時候的規定,如今人口財富土地都在不斷增加,並無幾人遵守這一規定。
躬身的家臣曾大致算了算,家主的封地、祿田、私田等等加在一起,在加上後來賞賜的,實際上擁有的實際土地大約在十二井,也就是大約一萬多畝。
而在封田和私田之外的大約三十井的賬面轄地內,其中的部分名義上的、轄地的庶民而非農奴需要耕種的公田也並不全部繳納給國君。
「公事畢、乃敢致私」的這些人,並不是貴族封田內的那些農夫,而是說轄田內的農夫。
這一次嫡子隨梁父大夫出征,為鄙旅之長,按照等級義務,攜帶了四輛車和大約三百名徒卒,同時還攜帶了自己封地內的私兵大約二十,那才是作戰的真正主力。
誰也沒想到齊墨戰爭的局面會發展成這樣,如今墨家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破齊城,封地上的私兵已經不多,就算全部在,集結起來,又如何能夠抵擋墨家的義師?
況且他終究也只是個上士,實力不濟,那些上卿下卿上大夫都失敗了況於上士?
如今又傳出墨家要分地的傳聞,愈演愈烈。
這邊還好些,總算沒有南濟水一戰的局面,大量在軍中的農夫受到了「蠱惑」而歸鄉,畢竟軍中是天然的組織,被俘也是遠勝於農夫分散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