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生意人 第六百二十三章 祝樂山
更新:10-31 15:42 作者:素布可奈 分類:軍事小說
為不顯自己心內急迫,李之並沒在當天下午就前往四明山洞,而是陪着客人們四處遊覽。
不得不說,相比見慣了的山體秀麗,山峰林立,風光宜人,李之更喜歡這裏的文人氣息。
由於眾多文人墨客慕名游勝,興情所至,吟山詠水,題詩寄情,四明山上下,均四處可見有有名姓詩人題跋的詩文巨作篆刻於岩壁。
當然這類感知只有他一人具有,因為其中的很多詩人,在當時名氣並不顯赫。
而且關於四明山著名詩句,大多數還未出現,但為此地的山景美色縱情吟唱的文風盛行之勢,會延續近千年之後的清末。
或許李之此時到來,是此間文風繁衍的初期,這時候觀來,並無太多已富盛名詩文大家之作。
但顯然目前詩文氛圍,已讓四明人結社吟詠成為一方風氣,因為幾乎每一處詩作處,均圍聚着大批文人墨客在品頭論足。
獨有李之深曉,從晚唐國寧寺的住持宗亮開詩社以後,明州相繼出現過五老詩社、月湖詩社、林泉雅會、遺老詩社等很多詩社。
之所以他記憶如此深刻,是因為自這些詩社內出現了太多歷史上的著名詩人。
譬如北宋舒亶、羅適,南宋樓鑰、高似孫、高翥、吳文英、汪大猷,明清有屠本峻、屠隆、王陽明、黃宗羲、萬斯同、沈時穎、葉煒、徐時棟等等。
見李之如此重視這裏的文人氣氛,四明山有位主持提到請他來着詩一首。
他心內本有猶豫,怎奈清綺、瑜然、龐啼均向其投來期待的眼神,便是不太感興趣的懿懿與阿菲法,也同樣一副熱切模樣。
還未等他開口,隨同遊覽的四明山道人,已經將紙墨筆硯準備好。
見其一副驚詫表情,尚清主持笑着解釋
「因四明山有大批文人學士樂意於此,對這等道侶棲止之地是個極好的宣泛機緣,故而幾乎山上哪一名道友都隨身攜帶四寶,就為了方便這些墨士靈感及時留注!」
李之心下暗自感嘆,都說四明人擅長生意頭腦,這些道人們也是思路極其靈泛,如此一來,四明山想要不出名都不行了。
既然眾人皆有此意,李之也不好再拒絕,更關鍵的是,他自身還有個少年詩文天才的名號。
再相拒絕,就有些矯情之嫌,故而略作沉吟,遂挽起衣袖,着墨疾書
雲北是陽川,人家洞壑連。壇當星斗下,樓拶翠微邊。一半遙峰雨,三條古井煙。金庭如有路,應到左神天。
這首詩是近二百年後才出現的《四明山詩·雲北》,為唐代農學家、文學家陸龜蒙所著。
此人關於四明山詩作就有《四明山九題詩》,這首詩為其中佼佼者,為後世很多大家品鑑推崇。
而李之在廣州貝家木器場,所設計的水田耕作農具犁的原型,就出自於此人之手。
耒耜本是兩種原始的翻土農具,傳說農業始祖神農氏所設計,實際上最初的耒只是一尖頭木棒,後來又在尖頭木棒的下端安裝了一個短棒,用於踏腳這便是耜。
後來隨着金屬工具和獸力的
使用,耒耜便進化為犁。
到秦漢時,犁已具備犁鏵、犁壁、犁轅、犁梢、犁底、犁橫等零部件,但多為直的長轅犁,迴轉不靈便,尤其不適合南方水田使用。
唐代時長轅犁改進為曲轅犁,並在江東一帶廣泛使用,陸龜蒙就是其原型設計者。
李之便是在此基礎上,對各種零部件的形狀、大小、尺寸有詳細記述,這樣就能十分便於仿製流傳。
閒話少敘,在李之書寫時,已有文人遊客前來圍觀,初時見其小小年紀,卻被一眾人等圍列靜觀,眼神中均流露出不屑之色。
畢竟這般年紀者再具有天分,受閱歷所限,也不會書錄出有多少深意詞彙。
但金一兩個行書字體躍然紙上,那等輕視之心全都紛亂了。
李之的書法雖算不上大家,卻也初具規模,更難得的是,在其書寫時,筆力里添加了體內真氣,再有靈性灌注其間,筆意有所不達之處也被完美遮掩了。
因而他的字即使算不得遒勁而舒展,倒也神氣完足,運筆精到,輕入重斂,筆實墨沉,亦能給人行行淳厚之感。
關鍵是靈性添加,令字義體現出空靈之意,靈魂、空靈、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