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首輔 第780章 掌控九州
孫子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這三項條件缺了任何一項,即使暫時取得勝利,也必將留下隱患。孟子又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見人和才是三要素中的關鍵。
何為人和?人和即是人心也,這就是所謂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無論是兩國交兵,還是起義造反,敵我雙方都會挖空心思搶佔道德的制高點,標榜自己才是正義的一方,而對方則是邪惡無道的。
現在的徐晉可謂是久經沙場的老手了,自然深知人心的重要性,所以他佔領了大隅島後,立即傳檄倭國各地,歷數倭寇侵犯大明沿海的種種罪狀,嚴厲斥責日本天皇和室町幕府不作為,縱容海盜和軍閥搶掠大明沿海,令到大明百姓生靈塗炭。同時,又鄭重聲明大明這次出兵日本,完全是為了懲戒日本的掌權者,並不針對任何平民。
如此,既可削弱倭國平民階層的敵對心理,又能讓己方佔據道德制高點,令大明的軍士們可以心安理得地在別國的領土上揮起屠刀,義無反顧地扣動板機。
另外,徐晉這份檄文還有激將的意思。因為明軍雖然裝備強大,但終究是勞師遠征,無論是兵力和後勤都處於劣勢,倘若主動出擊的話,一旦戰線拉得過長,到最後必然會吃不消,當初蒙古兵遠征日本失敗就是前車之鑑。所以徐晉故意發檄激怒日本各地的軍閥,讓他們主動來攻打大隅島,明軍便可佔據地利以逸待勞了。
結果呢,那些倭國軍閥果然中計了,九月初八這天,由大內氏和細川氏所率領的三萬九州島聯軍,悍然發兵攻打大隅島。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自從「應仁之亂」後,倭國便進入了戰國時代,全國各地的軍閥多如牛毛,彼此混戰不休,人口銳減,生產停滯,物資極度匱乏。無論是老百姓,還是軍隊,都窮得像叫化子似的,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倭人出海為盜,跑到大明沿海劫掠為生了。
所以,這支臨時組織起來的九州島聯軍真不是一般的寒磣,三萬人只有一半配備了正規武器,而且相當一部分武器都是老掉牙的貨色,士兵們一個個衣衫襤褸,大部分都赤着雙足,甚至不穿褲子,簡直讓人不忍直視。試問這樣一支隊伍又如何是裝備精良,而且佔據地利的明軍對手?
轟轟轟……
雙方艦隊在大隅島附近海面剛剛交上手,九州島聯軍便被明軍猛烈的炮火轟得暈頭轉向,數波狂轟濫炸之後,九州島聯軍的艦隊更是殘了一半,但見海面上全是碎木和浮屍,仿佛修羅地獄一般。
剩下的聯軍船隻哪裏還敢戀戰,掉頭亡命逃往九州島。徐晉一聲令下,明軍艦隊立即咬尾直追,正是炮彈和子彈齊飛,鮮血共腦漿一色,直殺得倭軍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叫海海要命!
這一戰,九州島艦隊幾乎全軍盡墨,三萬人超過半數葬身大海,部份被明軍俘虜,最終僅得三千人僥倖活命逃回了九州島,而大內氏和細川氏的統軍首領均在這一戰中喪生。
九州島聯軍全軍覆沒的消息傳開後,倭國上下再次劇震,其他躍躍欲試的地方軍閥都嚇得偃旗息鼓了,包括之前叫囂着要為天皇而戰,為榮譽而戰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晴都沉寂下來了,並且加緊鞏固京都的城防,以防明軍艦隊乘勢殺過來。
然而,徐晉一舉殲滅九州島聯軍後,並沒有乘勝登陸九州島,而是命令艦隊退回大隅島休整,繼續修築加固島上的工事,同時再次傳檄,勒令九州島諸軍閥五天內到大隅島領罪,並且言明,凡在期限內前往大隅島請罪的軍閥都可以免罪,不過大內氏和細川氏兩家除外。
九州島那些軍閥們本來就貌合神離,只是逼於明軍的壓力才聯合在一起的,結果三萬聯軍只是跟明軍較量了一回合便全軍覆沒了,這些軍閥自然都嚇尿了,頓時陷入了渾亂之中,惶惶不可終日,生恐明軍會打上島來。
所以徐晉這份檄文一經傳開,九州島上那些軍閥便開始各懷心思了,統一戰線也隨即分崩離析。很快,便有幾個小軍閥跑到大隅島上向徐晉請罪了,徐晉也依諾免了他們的死罪,不過,前提是要交上其領地內的十分之一財產,作為對明軍的戰爭賠償。
交出十分之一的財產就能買平安,對這些軍閥來說並不是不可以接受,而且,徐晉還給這些投降請罪的軍閥許諾了好處,那就是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