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血刃 第五十一章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更新:09-12 10:50 作者:tx程志 分類:玄幻小說
第五十一章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天高三萬兩千里,地厚一萬五千二百六十二里。」陳應淡淡的笑道。
事實上這並不是陳應胡謅,在後世天文學家原本認為天高約八百千米,然而隨着科技的發展,遠離地球一萬六千千米的高空,仍有氣體分子的存在。至於地厚,其實反而比天高更難計算。因為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橢圓形,如果從南極打一個隧道到北極,這個隧道的長度將達到一萬兩千七百千米。不過,如果取平均值,就是七千六百三十二千米。
袁天罡疑惑的道:「這是哪一重?」
陳應淡然道:「九重一樣!」
袁天罡又問道:「陳郎君量過?」
陳應搖搖頭:「沒有!」
「汝怎知?」
「我說我量過,你信嗎?」
袁天罡道:「你是用什麼辦法計算出來的天高地厚?」
陳應道:「袁師是信天圓地方?還是信渾天說?」
早在公元前二十四世紀的帝堯時代,中國古人就開始了有組織的天文觀測活動。中國古代關於天地的結構相繼出現過三大學說,即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蓋天說把天地的結構設想為一把附着有眾天體的左旋大傘籠罩着一個倒扣的靜止的大盤子,約在西漢末年成書的《周髀算經》給出一個典型的論述。渾天說把天看作一個附着有眾天體的球殼繞極軸左旋,關於靜止在天球中央的地之形狀則有地平和地圓兩種觀點,約成書於晉代的《渾天儀注》以「渾天如雞子,地如卵中黃」做比喻。
事實上道家也好,陰陽家也罷,他們更信奉蓋天說,既「天圓地方」,只要是後世的一個中學生,也知道這個學說其實是錯誤的。
天圓地方本質上是《易經》陰陽體系中對天地生成及其運行的解讀,而《易經》為百經之首,國學之源,其思想體系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按照陰陽五行演化而來,因此在古代的各門學科中,都有陰陽五行的思想體系在其中。
道家,自然是信奉天圓地方說。古人把天地未分、渾沌初起之狀稱為太極,太極生兩儀,就劃出了陰陽,分出了天地。古人把由眾多星體組成的茫茫宇宙稱為「天」,把立足其間賴以生存的田土稱為「地」,由於日月等天體都是在周而復始、永無休止地運動,好似一個閉合的圓周無始無終;而大地卻靜悄悄地在那裏承載着我們,恰如一個方形的物體靜止穩定,於是「天圓地方」的概念便由此產生。
縱觀自然界,凡是圓形的物體,都具有好動和不穩定的特點,就象圓圓的日月一般;凡是方形的物體,都具有靜止和穩定的特點,就象靜靜的大地一樣。動則為陽,靜則為***家認為:「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地方」命事上要嚴謹條例。並不是指說,天一定就是圓形,而地就是方形。
無論如何,天圓地方是袁天罡信仰,他不可能違背他的信仰。
果不其然,袁天罡道:「自然是天圓地方……」
不等袁天罡說完,陳應道:「我們在海邊看到帆船由遠而來,為何是先看到帆船的桅杆,然後慢慢看到整隻船。反之亦然,帆船遠去,先是船身消失,最後只剩下桅杆一點。若是按袁師所說,天圓地方,那麼不應該慢慢變小,最後消失不見嗎?」
「這……」袁天罡一時還真不知道怎麼回答。這件事情,比天高地厚這種虛頭巴腦的問題好解決,因為見多識廣的人都看到過這個情況。
堂上一片死寂,眾人有的面面相覷,有的結口結舌,有的則長身而起,怒視着陳應,恨不得將他生吞活剝了。
因為陳應不是在質疑袁天罡,而是在質疑道家,質疑陰陽家,往大了說,這是在質疑他們的信仰。
李建成心中長嘆一聲。繞了半天,陳應居然是來打臉的。做了那麼多鋪墊,要聽的只是這最後一響。
道,對於李建成來說,只是學問的一種。雖然說,漢武帝以來,獨尊儒術,然而漢武帝實施的其實並非真正的以儒治國,他採取的就是外儒內法。自東漢末年以來,特別是兩次黨錮之禍以來,儒家也在反思。黃巾軍之亂和隨之而來的三國、魏晉南北朝動亂,則是大大打擊了知識分子報國之心。他們對戰亂的恐懼,對社會的失望導致一些文人撰文予以批判,而朝廷則採用「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