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血刃 第六章休要怪我不擇手段(兩更九千)
更新:09-12 10:53 作者:tx程志 分類:玄幻小說
第六章休要怪我不擇手段
長安的糧食主要依靠關中平原,雖然關中平原被稱為富庶之地,但畢竟狹小,容量有限,一旦人口膨脹超過了它的承載能力,或者遇到旱災就會產生糧荒。
到了隋、唐的時代,由於歷代的戰爭以及建都的開發,資源已經消耗待盡,所出不足以供給長安。再加上關中平原地方狹小,人口稠密,很難供養大批的官僚貴族。
一旦當關中地區鬧饑荒,把東部地區的糧食運到長安,其代價是相當沉重的。隋文帝為了解決關中的漕運,開挖了廣通渠。但是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在公元594年的一次災荒中,隋文帝被迫再次到達洛陽去就食,所以他也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逐糧天子」。
陳應自然知道解決問題的辦法,然而這個辦法並不是沒有代價,當然陳應也有私心。大唐的人口分佈非常不均勻,整個唐初人口只有一千五百萬人,加上蔭戶和隱戶,估計不會超過兩千萬人。然而五分之一的人口,都集中在了關中地區。
事實上關中地區僅佔大唐全國全境的百分之零點三八。
這非常不合理,畢竟關中不像後世擁有非常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可以從陸海空三棲運輸。
關中人口嚴重超過土地可以承載的年限,唐初出現的糧荒,在整個大唐歷史上出現不止一次,永淳元年四月,當時關中饑荒,長安城中人相食。甚至皇帝的隨從也有被餓死的。可以說這是一次大逃難。這也讓武則天當時為什麼可以成功遷都洛陽的真正原因。
到了中宗的時候,關中再次饑荒,大臣們請求皇帝再次臨幸洛陽,遭到唐中宗的拒絕,他說「豈有逐糧天子邪?」。可是糧食運到長安,卻是以廣大民夫的生命為代價的。
在唐德宗的時候,長安再次出現饑荒,禁軍沒有糧食吃,只得到街頭去乞討,後來糧食到達京城,唐德宗跑到東宮對太子說,「米已至陝,吾父子得剩矣。」
這次糧荒,陳應很想利用這次機會,向關外遷徙人口,無論是西域,還是遼東,總比在關中強得太多。
畢竟,陳應也沒有辦法左右天氣,像這等連續乾旱,人類的抗旱的手段顯得微不足道。
一張龐大的輿圖,陳應在上面編注了詳細的糧食產量,以及官倉的庫存情況,由於這個圖的出現,眾臣一下子一目了然。
雖然關中遭遇了罕見的旱災,今天糧食絕收是必然的。由於糧商暗中做局,抽空了關中市面上民間存糧,將糧食形成了更加壟斷的稀有資源。
陳應指着大唐的幾個糧食集中地,如巴蜀、江淮和河東、河北道:「第一個辦法,那就是將關中十二衛大軍進行換防,讓士兵拿着大唐通利錢莊的錢,換防至河北、河東、巴蜀。臣做過計算,除了左右衛以及左右武候衛四軍不動,其他八衛共計十萬將軍、騾馬則可以遷徙出關中,一來一去足足半年時間,長安將節省十萬人馬的糧食消耗,預計可以節省糧食大約八十萬石左右!」
「等等!」李建成打斷了陳應的話道:「你說發錢不發糧?」
陳應點點頭道:「是的!」
魏徵忍不住怒道:「陳大將軍,你可知道這樣做是什麼後果!將士們在發現自己拿到的一點補貼卻連一斗米都買不到,他們心中會怎麼想!他們的心境一旦變化,以後再上戰場還會捨命打仗嗎?這可是動搖國本的大事!你怎麼可以處理得如此荒唐!」
魏徵雖然是名臣,歷史名人,陳應也不是沒有脾氣的人,哼了一聲道:「魏玄成,按照你說,我該怎麼做?」
魏徵啞口無言。
其實,魏徵的想法倒與李建成不謀而合,直接下旨,簡直粗暴。
雖然用軍隊是可以把糧商們手中的糧食搶過來,解決糧食危機。但是,這些糧商們受到了巨大的損失,他們是什麼事情都能幹得出來,特別是東突厥局勢越來越撲朔迷離。
魏徵和李建成雖然想不到國家信譽破產後的危機,但是陳應可以看到。
正是因為他可以看到,所以才極力阻止李建成採取這麼簡單的辦法。朝廷遇到災荒,第一反應就是拿刀子搶劫那些糧商,可是以後財政危機,是不是要拿刀子,搶劫百姓和富戶?一旦真這麼做,朝廷的信譽馬上就會破產,一旦不受國民信任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