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善忘的,兩個月前汴梁城的百姓還在「全民參與」的尋找張寶的下落,但兩個月後,已經沒有再談論張寶被綁架這件事了,人們又有了新的話題。而作為被人遺忘的張寶,也並沒覺得有什麼好失望的,又不是後世那些想紅沒紅的小明星需要炒作來維持自己的關注度,悶聲發財才是張寶想要的。
如今張家的買賣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而張寶也開始有意識的控制自家買賣的擴張速度。之前的擴張就已經將張家的弱點暴露無遺,關鍵時刻缺乏可用之人。若是可以選擇,張寶自然希望可以用信得過的人,但正是由於無人可用,張寶才不得不選擇從人伢子那裏找人來解張家的燃眉之急。
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步子邁大了容易扯着蛋,飯吃急了也容易被噎着。張寶很顯然是已經意識到了張家此時的短板,趁着現在自己還比較有時間的時候,張寶準備努力為自己填補這塊短板,首先要乾的,就是買地。
原本張寶是想要通過拉攏張家村的人來彌補自身的不足,但在張寶被綁架以後,張家村村民的反應卻讓事後獲救的張寶感到失望。雖然張寶知道收買人心不是一點小恩小惠就能辦到,張家過去對村民們的關心也遠遠不夠,但大部分村民們只是說兩句便宜話後便各忙各的做法,還是讓張寶感到有些心寒。
終歸不是自己人。張家村的村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田地,並不指望靠着張家養家餬口,張寶的死活,遠沒有他們自家柴米油鹽醬醋茶重要。看着鄰里街坊的面上說兩句寬心的話在他們看來已經夠了,但他們不知道,正是因為如此,他們失去了一個發家致富的機會。
官府有人好辦事!張寶想要買地,自然不需要像尋常人一樣托關係走後門,帶着一大筆錢找到開封府,上午進去,下午手續就辦妥了。張家村北邊靠近河流的五百畝無主的荒地就成了張寶名下的私有土地。
有地就要有人,而在大宋,無地的窮苦人數不勝數,而且這些人還有一個統稱,大宋廂軍。據不完全統計,大宋廂軍的總人數在鼎盛期曾經達到百萬之眾。而這百萬人,全部都是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的無產階級。
大宋的官員有個很有意思的習慣,就是喜歡打腫臉充胖子,玩些文字遊戲。但對於實際情況,他們又習慣性的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大宋建立之初,人口不足,所以大宋朝廷基本可以做到人人有田耕這個承諾,但隨着和平年代的到來,人口不斷地增長,但大宋的國土卻始終不見漲,而權貴人家的土地兼併也在日趨嚴重。面對那些失去土地成為流民的百姓,大宋朝廷想出了一個奇招,就是把流民編成了廂軍,而且只要是成了流民,那就會被編入廂軍。
廂軍說的好聽是軍,但實際上就跟難民集中營差不多,朝廷雖然會按時撥付錢糧來養着這些流民,但問題是這點錢糧經過層層吃拿卡要以後,真正能落到流民手裏的糧食也就不剩幾粒了。
為了生存,流民不得不干出偷雞摸狗的事情。但反過來大宋的官員對此不僅不尋找自身的問題,反倒把過錯全都推到了流民的頭上。試想朝廷若是讓流民有地可耕,有飯可食,又有幾個會真心把偷雞摸狗當成事業來干?
困擾大宋的三大問題,廂軍就是其中之一。而對於張寶想要從廂軍中挑五十戶人家作為自家佃戶的想法,劉大人是舉雙手贊成,並且覺得張寶這個想法很有創意,說不定還可以解決一直困擾朝廷的一大問題。
對待第一個客戶,官府的辦事效率很高。或者說也有怕張寶反悔的可能,反正張寶第一天進官府辦地買好,第二天官府就派人來通知張寶去挑人。而張寶在得知這事以後,當即便安排家裏的二管家張全去找施工隊,爭取早日幫自家的佃戶蓋好房子。
收買佃戶要比收買村民要容易一些,佃戶除了自家那條命外一無所有,所以只要一點小恩小惠就足以令其感恩戴德,而有着自家田地的村民就相對要難一些,正所謂無欲則剛,我對你無所求,那你倒霉的時候我想幫就幫,不想幫就不幫,相比起一無所有的佃戶,收買村民所要付出的成本似乎要更高一些。
張寶買地又買人,目的就是打造屬於自己的莊子。這也是無奈之舉,現如今又不是災年,村民們的日子過得好好地,不可能會犯病跑來張家賣身為奴,更不可能把自家賴以生存的土地賣給張家。張寶為什麼要買村北靠右的荒地山林,也是為
第三十一章 買地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