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海 第一百二十四章 春筍

更新:09-12 02:24 作者:奪鹿侯 分類:玄幻小說

    陳沐是等不到更好的火箭了,只能讓殷正茂部下李錫的戚繼美艦隊先當一次小白鼠,試用之後看看結果。

    其實自大明向北亞墨利加的北方航線已經不是一片蠻荒了,至少還是有幾個人的,比方說沿岸相隔千里之內必定會有一個小小的百戶所,雖然這個百戶所可能員額不足、旗軍凍餓,也可能旗軍本身根本沒來過其效力的大明。

    比方說麻貴在黑水靺鞨群島設立了十島千戶所的編制,十個稍大些的島嶼上都立有百戶所,軍寨、旗軍一應俱全,但除了以大明旗軍充任的百戶、總旗官外,所有旗軍都是本地的黑水靺鞨女真,會說漢話的沒幾個,但他們都知道只要朝廷的船來了,就從冰屋裏給他們拿出海象肉煮着吃。

    作為回報,每條經過那的船都會留下一些香料,沒有香料就送出點別的東西,比方說幾匹棉布、五斤火藥、三柄佩刀、倆頭盔、一面皇明旗或小小的裝飾品之類的東西,甚至幫人家起幾個漢文名字也是回報。

    當然對當地來說最好的是書,別管是話本還是四書五經,乘船渡海的人為了消磨時間多會帶上許多書,由於海關對書籍出海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他們能帶出的書籍種類擁有嚴格劃分,大多為傳統的啟蒙書籍、南洋印刷英雄故事、中原流傳神話故事或道教佛教典籍,所有功能性書籍哪怕是教怎麼種地都不讓帶出去。

    但這依然是極好的饋贈佳品。

    徐爵的信沒什麼重要的,完全就是在和陳沐扯閒天兒拉關係,講述其此次南行所見所聞。

    在講武堂與講文院相繼出現後,國中閒得蛋疼的鄉紳也坐不住了。

    這個時代的鄉紳和民國時的鄉紳不一樣,首先要有的就是文化,畢竟民國時期知識分子都搬進城市裏,導致地方基層知識分子急劇減少,但這會不同。

    士紳通常是一起說的。

    人有文化,苦讀十年成為萬里挑一的秀才,才是正常的士,最不濟的士大約就是童生,這是最底的了,士走了仕途,成了官,幾十年下來沒被同鄉刨掉祖墳,官路做的勉勉強強,退休回老家,在鄉中廣富聲望受人尊敬,便成了紳。


    一部分人成為紳之後沒事幹了,歲數也大,有田有閒有宗族,大多會做的一件事就是建社學,讓宗族、同鄉的小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將來能夠改變命運,做人上人。

    另一部分人成了紳之後有事干,好為人師,滿世界跑着講學,傳播自己的思想。

    但這兩年形式變了,廣大士紳發現搞教育,好像沒有講武堂、講文院厲害,人家一年教出好幾百人,那是多大的聲望、多大的名氣——好吧,其實這裏面講武堂是賽驢公下意識加進去的,實際上廣大士紳並沒發現講武堂有多優秀,儘管屬於一個系統,但影響力顯然不及徐閣老的松江講文院。

    儘管人家一期講文院學子今年科舉進士總共就仨人,徐閣老原本以為二百多個學員少說不得占上一百個進士,結果就仨,那仨人本身還是在家苦讀十年才進講文院的學子,但那是因為偏科,其實講文院的學員考的都還不錯。

    現在講文院又加入了六科必修的台閣體寫作與策論課程,徐老爺子是鉚足了力氣要爭一爭科舉進士率的。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兩京十一三省大量專科學院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大多數鄉紳辦的學院也是與講文院相同,多由地方士紳聯手,以一府冠名辦學。但還有些士紳的才華並不在科舉,尤其一些信奉『百姓日用即為道』,大量有學識的士紳投身於先學習、再教學的事業里。

    比方說愛逛窯子的士紳,與揚州巨賈合辦了揚州府伶人院,老不休的士紳們親自擔任教習,教授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各式樂器舞蹈,直接為瘦馬媽媽們手下的姑娘提供了高級進修渠道。

    還有人搞了蘇州府匠人院,請了大匠,有教授冶鐵的、有教甄別製作珠寶的、制陶的燒磚的、甚至還有請來建築名家教蓋房子,為時人所笑。

    總之亂七八糟,都學着講文院的樣子設定科目、學期,有好的也有壞的,既有免費教學完全奉獻或者說以此為樂的,也有收費特高一點兒都不着調的。

    當然更多的是一般般,不好也不壞,陳沐比較看好這些學院。

    不過他並不是非常在意這件事。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



第一百二十四章 春筍  
相關:  縱兵奪鼎  頑賊    四重分裂  我可能是一隻假的奧特曼  醫路坦途  正義的使命  極限伏天  
下面更火
搜"開海"
360搜"開海"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