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22章 大局已定
崇政殿裏,皇帝趙禎道:「昨日貝州城下,杜中宵攜了新的火炮去,一個下午,就把城牆上的女牆全部轟塌。城下將領估計,不過五日,就可破城。年前樞密院試過火炮,不是沒大用處嗎?」
夏竦捧笏道:「陛下,明鎬來的奏章,說新鑄的炮比原來的炮大了十倍,威力自然不同。據說一炮發出,驚天動地,女牆隨炮崩塌。沒了女牆遮接,城牆也就不能登了。」
陳執中道:「火炮本就是杜中宵所制,在唐龍鎮時,幾炮便把劫掠的契丹人驚走,豈會無用?其他人只是按火山軍的形制鑄造,不知其道理,用起來自然不能發揮其威力。」
宰執看了明鎬送來的奏章,趙禎則有李繼和的密奏,兩相對照,便就知道他們以前對火炮的威力低估了。女牆不如城牆厚實,但也堅固異常,一炮就可轟塌,他們實在想像不出來那是怎樣的威力。
議論了一會貝州前線的局勢,戰局樂觀,氣氛變得輕鬆起來。
樞密副使高若訥道:「若是大炮有如此威力,那就是國之利器,不可輕易示人。上元節後,契丹國使要經貝州北返,當命明鎬等人,不可使契丹人看見火炮。」
夏竦道:「此言有理!同時吩咐館伴使,防契丹人刺探貝州軍情。」
大宋對契丹一直處於下風,所依賴的就是堅城。如果讓契丹人學去了這種攻城利器,大宋面臨的威脅就不是從前可比。歷年的契丹使節,都會刺探情報,不得不防。
宰執們一起商量,兩府同時採取措施,防止大炮的情報外泄。至於以前的小鐵炮,因為不重視,也不知道契丹人知道多少,現在顧不得了。
大炮和火藥說起來並不複雜,不過這個年代,技術擴散非常不容易,契丹想學也一時學不來。交流了幾百年,又有幽雲十六州的漢人在治下,契丹的技術水平還是差大宋一大截。
宋庠道:「杜中宵此人,在河東路的時候便就治績突出。雖然不擅文學,但各種雜學無所不知,除了制火炮,還曾制了拉貨的大車,數年間河東路便有數千輛。有了此車,麟府路糧草供應從容許多。人各有所長,此人也是個人才。」
陳執中道:「他真能攻破貝州城,回來需重用。我聽說開封府韓推官制的車船,也是他與杜中宵一起制出來的,於機器上面,此人甚有心得。」
其他幾人紛紛稱是。三司使張方平道:「杜中宵在火山軍的時候,把唐龍鎮設為自由貿易之地。初時不知其用意,一年多以來,他在那裏建立櫃坊,獲利無數。以唐龍鎮偏僻之地,所得還要多於河北路的榷場。現在河東路的錢糧,多賴唐龍鎮,免了京城調運。」
以前杜中宵做了很多事,零零散散,每一樣都讓人眼前一亮,但也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功勞,不入宰執們的眼。貝州城下用炮攻城,跟其他的事情比起來,於杜中宵自己來說,其實是最簡單的。但這場戰事朝廷矚目,所有的官員都盯着,一件不大的功營,卻讓朝中的重臣注意到了他。以前的零零星星各種功勞加起來,突然讓人覺得光芒萬丈,不再是那個為了館閣試到處鑽營的年輕小官了。
趙禎到這個時候,才對杜中宵有了印象。重新回憶起他到河東路的時候入京陛辭,還有上次回京演示槍炮,模模糊糊想起來的不多。當時自己說了什麼,杜中宵答了什麼,竟然一句都不記得。好在這些正式會面都有記錄,回去翻一翻,有必要重新認識一下這個年輕人。
貝州城下的杜中宵對朝中的事情一無所知,兢兢業業地指揮着攻城。他心中明白,只有攻破了貝州城,自己的功勞才能到手,不然一切就是鏡花水月。
一個上午,便就把城門以東三十丈以內的女牆全部轟塌,成了光禿禿的城牆。
王則命兵士射了一會弓弩,發了風次石砲,見對城外的宋軍沒有絲毫威脅。冷靜下來,不再做這些無用功,緊急招集人力,在昨日被轟過的西段,用竹木搭建臨時掩體。
情勢很明顯,城牆上如果沒有掩護,守軍的優勢便不復存在。面對十倍於自己的官兵,城是無論如何也守不住的。不說曲城再沒有機會燒毀,宋軍在弓弩掩護下,直接登城都防不住。
這個時候,鐵炮的用處就顯出來了。
杜中宵只移動了一半的鐵炮到城門東側,西側依然保留了一百餘門,一直對城牆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