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136章 納稅人
「為民着想——」杜中宵點了點頭。「不錯,當官的要為民着想。史員外,你祖上哪裏?」
史員外愣了一下,才道:「小民是祖父年輕時,為躲避戰亂,從洛陽郡搬到這裏來。」
杜中宵點頭:「原來在這裏三代了。現在家中幾口人?有幾丁?」
「回官人,小民家裏六口人,只有我和兒子兩丁。我們家人丁不旺,一直煩惱。」
「一共兩丁,祖孫三代,家裏都沒多少人。你家那麼多地哪裏來的?這點壯丁,開荒可開不出來。」
史員外道:「小民家風勤儉,每有餘財便就攢下來,買些田產。三代幾十年積攢下來,才有現在的千畝田地。小民現做着里正,完糧繳稅一向是自家先交,再及其餘。」
杜中宵道:「地是攢錢買來的,我相信,你自己是這樣認為的。不過,什麼時候買地,花多少錢買地,那可就有的說了。算了,我也不與你們計較這些。為什麼衙門只讓一家一戶投充,不許僱人耕種,其實與你們無關。此地人煙稀少,營田務在此地跟唐州不一樣,暫時是軍屯。投充入營田務,一切按軍中的制度編組,或村或鎮,不許私建房屋,不許到處遷徒。如果允許僱人耕種,這一點就做不到了。」
見杜中宵的神色緩和下來,史員外暗出了一口氣,道:「官人讓營田務如此,自有其道理,小民不敢置喙。不過,為地方考慮,可以不許本縣百姓投充啊!如此官私兩便。」
杜中宵看着史員外,微微一笑:「可以啊。但百姓如果到旁邊州縣去,又該如何?此地離着襄州不過數十里路,十里之外就是襄州營田的地方,他們去那裏又該如何?」
史員外愣了一下,道:「衙門為我們這些小民考慮,應該不許百姓投充!——最少不許莊客!」
杜中宵道:「本朝與過往不一樣的地方,天下凡是編戶,俱為良民!人或有富貴貧窮,卻無良賤之別!依着你的說法,不許莊客這樣,不許莊客那樣,豈不成了你家奴婢!私蓄奴婢——」
見杜中宵面色不好,史員外急忙擺手:「小民不是那個意思,只是不許莊客到營田務投充罷了!」
杜中宵擺了擺手:「不必說了!你說來說去,沒個正當理由。此事已定,各自回去曉諭百姓,有膽敢藏匿榜文,欺瞞百姓的,官法處置!」
見史員外有些狼狽,婁知縣站了起來,向杜中宵拱手:「運判,下官有幾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杜中宵道:「講!本來史員外說的這些話,就該是你來講!」
婁知縣尷尬地笑笑,道:「營田務募人投充,於地方其實最要害的是兩件事。史員外一介草民,不能從官府的立場想事情,難免拉拉雜雜,說不清楚。第一件,於本縣大戶來講,營田務如此招人,必然會有莊客離開,投充到營田務來。棗陽這裏地方偏僻,據下官所知,各大戶家裏的莊客,大多沒有契約。只要榜文一貼出去,各家想回去締結契約也難。無契約年限,只怕幾個月間,各家莊客就都會離去。」
杜中宵點了點頭:「還是你說的實在。剛才這位史員外,東拉西扯,這些要害問題避過不談。好似全天下都欠着他的,他一點過錯沒有,所以說的亂七八糟!」
婁知縣勉強笑笑。他本來想讓這些大戶跟杜中宵直接談,自己不攙和進來,沒想到最後還是不得不出面。這些大戶員外,平時個個裝模作樣,一到做正事的時候,就一無是處。
清清喉嚨,婁知縣又道:「運判剛才說,莊客走了,可以重新僱人。這一帶地廣人稀,到哪裏僱人去?更不要說連自家莊客都去了營田務,別人又怎麼會不去?實際雇不到人。說到底,還是在大戶家裏做莊客,為奴為仆,日子遠不如到營田務去舒服。要想留住莊客,就讓他們吃好穿好,娶妻生子,是要真金白銀拿出來的。給莊客花錢,哪個肯?」
杜中宵笑了笑:「說的有道理,接着說下去。」
婁知縣又道:「莊客是必然留不住的,官人說到賣田。其實沒有辦法,必須賣田。不然地沒有人種去,交着賦稅錢糧,多少家業幾年也就掏空了。不過這個時候,田賣給誰去?一縣裏的大戶,人人都急着把田賣出去,不說賣什麼價錢,根本就沒有人買。說別的都是虛的,下官請運判一件事,到了田賣不出去的時候,為地方着想,還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