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176章 錢荒
皇祐二年秋天,王安石由鄞縣知縣調任舒州通判,進京述職之後,由開封府坐火車到襄州,而後轉水路去舒州。到了樊城車站,特意轉到棗陽來看望杜中宵。
那一屆進士,王安石本是狀元,因為一句「孺子其朋」惡了皇帝,成了第四名。名次不可更改,狀元的才華也被記住。淮南節度判官任滿,便有大臣舉薦王安石入館閣,被其拒絕,任鄞縣知縣。後來不斷有大臣舉薦,王安石均拒絕,堅持在地方為官,增加歷練的機會。
杜中宵是本身才學有限,不敢到館閣里去。王安石則認為那是清談之地,認為地方歷練重要,一直堅持為地方官。慶曆二年幾位此時知名的進士,就剩他們兩人沒有到館閣去實任職事,做清要之官了。
與王安石不同,杜中宵帶館職,這樣又發錢又升官快的好處,不要白不要。王安石有政治潔癖,連這樣的機會都拒絕,甚至越級升官的機會也拒絕,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上去。
兩人幾乎是兩個極端,杜中宵一路越級升官,做到一路監司。王安石則步步為營,非按磨勘法到任不升官,做到州通判。
得了消息,杜中宵早早迎到鎮外。看王安石騎頭青驢,帶個老僕,緩緩而來,急忙迎上去。
兩人見禮畢,杜中宵道:「介甫遠來,何不早來書一封?我到樊城相見,你也不必奔波。」
王安石拱手:「某此次來見待曉,正想看一看營田務。自京西營田,好生興旺,不親眼所見,心中有憾。百聞不如一見,自己看了,才知道如何做到今天地步。」
杜中宵道:「好,那便在這裏住上幾天,我與你四處看遍!」
說完,與王安石並肩而行,慢慢向鎮子裏走去。進了鎮子,王安石見街道繁華,道:「這裏人煙輻湊,市井繁華,不下一大縣。實在難以相信,只是兩三年間,便可如此。」
杜中宵道:「營田務有這麼多人口,人口一多,商業必然繁榮,自然就熱鬧起來。」
王安石點了點頭,也不多說話,只看着街道兩邊,觀注風土人情,一路進了營田務衙門。
張昷之和蘇舜欽兩人正在處理公務,杜中宵引王安石到自己住處,到書房裏落座。
敘過別情,杜中宵道:「自京城一別,我們已九年未見。當年少年進士,如今已漸步入中年,不復當年意氣風發的時候了。介甫此來,一定要多住些日子,訴訴別情。」
王安石拱手:「敢不從命。」
此時杜中宵已是度支郎中、一路憲臣,這一等級年紀最輕的官員之一,前途無量。如果是別人,同年相見,一定會先恭維一番,有了機會,為自己引薦。王安石則絕口不提,只是依同年之誼,述說着這幾年的別情。說起來也是,舉薦王安石的有許多大臣,杜中宵根本就排不上號。
上了茶來,用過茶,王安石道:「路上過柏亭監的時候,我在那裏下車,盤桓了幾日。子容在那裏任知監,與我相談甚歡,解了我許多疑惑。」
蘇頌也是同年,而且只是乙科,此時做到知監,官位還在王安石之上。王安石對此毫無芥蒂,對蘇頌的招待甚是感激,特別是他毫無保留,詳細講解了鐵監的運作,讓王安石大開眼界。
杜中宵笑道:「京西營田能夠如此順利,多虧了鐵監。有了鐵監,才有了各種農具,營田務不花多大本錢。營田一時無錢糧時,也可以從鐵監借貸。那不是那裏,營田豈能如此容易?」
王安石點頭:「委實如此。我在鐵監那裏看過,實是大開眼界,萬沒想到天下還有如此地方,如此製造各種貨物的。以我估計,鐵監那裏,一個人可以當十人用,尚且不止。各類機器,着實用處無窮。如果天下再建幾處鐵監,朝廷何愁缺錢糧?那裏的東西換成錢,肯定超過茶稅酒稅。」
見王安石認真,杜中宵笑着搖了搖頭:「只有一樁難處。鐵監的貨物處處有用,人人想要,可哪裏變出那麼多錢來?如果鐵監的貨物全用買,天下必然錢荒,實際賣不出去的。所以現在,那裏產出來的貨物,大多都不是賣的,而是由朝廷直接撥走。如此一來,賺到的錢也就沒有那麼多了。」
王安石道:「此話不錯。沒有鐵監的貨物,天下還錢荒不斷,處處缺錢。那麼待曉以為,此事當如何處置?總不能一直這樣,由朝廷撥到別處去,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