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98章 時代的碾壓
出了步兵學校,氣氛有些凝重。杜中宵神情淡然,引着眾人向北邊的騎兵學校走去。
這事情跟自己有什麼關係?朝廷要抽兵抽將,要依河曲路建制整訓禁軍,自己一句話說,全部遵旨行事。什麼都教給他們了,自己練不出兵來,能怪誰去?
到了子城北面,騎兵學校前,見匾額下面,左右合起來是一首詩:「丹心碧血凌雲志,鐵騎輕敲塞上霜。埋骨何須桑梓地,馬蹄踏處是吾鄉。」
王拱辰見了,笑道:「經略,怎麼騎兵這裏,比步兵文雅了許多?」
杜中宵道:「騎兵與步兵不同,更加要求他們能獨立作戰,能小隊作戰。說起來,騎兵才與漢唐征討大漠時的軍風相仿。文雅一些,讓他們繼承前人,重現漢唐之雄風。」
王拱辰道:「經略說的是,騎兵委實是如此。縱橫大漠,所向無敵,留下了多少詩篇!」
一邊說着,眾人一起進了騎兵學校。這裏與京城軍校差別不大,不過更加注重於小隊訓練,要求比京城軍校嚴格了許多。京城軍校除了炮兵之外,騎兵和步軍的訓練除了內容,並沒有什麼不同,沒有針對兵種特點和作戰風格重點培訓。步兵側重於大軍陣,對陣列要求更高,騎兵則注重於小隊,對於單兵和少數兵員的合作更加注重。制度上面,騎兵要求不同的士卒相遇,可以臨時組織,有一整套的辦法。
有了在步兵學校的教訓,眾人都沒有說話,默默從騎兵學校出來。
到了西邊,是步兵學校的乙校,訓練軍官和效用的學校。一到門前,王拱辰看見兩邊掛着的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由微笑。騎兵那裏文質彬彬地講究平仄對仗的風格,一到步兵這裏就不見了。這句話杜中宵的記憶里印象深刻,幾乎盡人皆知,到處張掛。學校里有,部隊裏有,報紙書籍上更是常見。記憶中,這好像是從什麼古籍中摘出來名言,現在自己成了古人,才發現並沒有這句話。平仄不對,不應該出自嚴肅的詩中,也不應該是對聯,更似是一句俗語,便掛了這裏門兩邊。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實際上是一句出現時間很晚的俗語,是新中國建國之後的事情了。後一句梅花,全句七字除苦字全平,不可能出現在詩詞裏,也不可能是對聯。跟後世的許多著名對聯一樣,是新時代文人的創作,而後套一個民間故事的殼子,廣為流傳。這種故事都有模板,要麼是民間的落魄文人,要麼是新登第的什麼大臣,套一個歷史名人的殼子,對出了對聯,從而收穫巨大名望和財富。
在這個年代,沒人會認為這樣兩句話是名人所作,一看就知道是民間的勵志俗話。
進了學校大門,王拱辰四處一看,果然跟前邊看的步兵甲校同一種風格,營區不少牌子,寫着各種通俗易懂的話。只是這裏是軍官學校,內容與兵營學校的甲校有很大不同。
進了大門之後,左右各有一塊牌子。左邊寫着「官兵一致,責任分明。」右邊寫着「鍛煉自己,研究敵人」。再向前幾步,又有一塊牌子「不打無把握之仗」,另一邊是「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這些話言簡意賅,一個廢字不用,意思簡單而且直接。
到了官廳後,牆上又有幾行大字:「在學習與實踐中,發現戰爭規律,認識戰爭規律,理解戰爭規律,掌握戰爭規律。在戰爭中,依戰爭規律指揮、戰鬥。」
王拱辰看着這句話,想了好一會,才完全明白在說什麼。學習、實踐、規律這幾個詞,這個年代不能說沒有,但跟牆上寫的意思不能完全符合,讓人一時不知道在說什麼。不過想通了後,就明白了講的是什麼,發現並沒有其他的話和詞能代替,不然意思就變了。
看了幾遍,王拱辰對杜中宵道:「經略,如果我猜得不錯,其實這句話不只在這裏,其他幾個學校一樣要遵守的,是也不是?」
杜中宵道:「內翰說的不錯。其實不只這裏,在隨州練兵時,就是遵從這個原則。只不過那個時候憑感覺行事,說不明白。等這裏建了軍校,才總結出這幾句話,人人都要背誦。」
王拱辰對狄青和孫沔道:「太尉,上次演武大敗,聖上和朝臣一直想不通為什麼。現在看到了這幾話,應該大致有數了。京城軍校雖然精選人才,用的教材是來自於河曲路軍中,但與河曲路軍校的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