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大宋 第57章 用人不疑
下了殿,回到御史台,幾個官員聚在一起議事。說過日常事務,郭申錫猶豫一下,道:「中丞,今日群臣議論,攻党項的狄太尉進軍緩慢,貽誤軍機。中丞是領過軍打過仗的人,對此知之甚深,為何卻一言不發呢?御史台不比其他衙門,朝廷有事,必然進諫!」
看看其他官員,都是一副對自己不滿的樣子,杜中宵道:「你們以為,我是因為有顧慮,明明對狄太尉有意見,卻不提出來?」
其餘幾位御史官員一起點頭,顯然都是這麼認為的。
杜中宵搖了搖頭:「不是,作為御史中丞,說話還有什麼可以顧忌的!我不說話,前方將帥用兵最怕受朝廷逼迫,逼得緊了,容易出現錯漏。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前線只要還沒有撤換狄太尉,就不要逼他。與劉幾分兵之後,狄太尉手下還有二十餘萬人,党項無力應對。慢就慢了,總是能勝。」
侍御史梁蒨道:「二十餘萬大軍,一日要耗費多少糧草?前線大軍慢了,要無數錢糧去填!」
杜中宵笑道:「現在知道耗費錢糧了?退回十年,只要前線軍隊能夠取勝,哪個官員會嫌他們耗費錢糧太多?現在軍中新舊交替,許多事情很複雜,不像想的那麼簡單。總要給時間給軍隊,他們才能適應這種新的變化。逼得太急,反而容易出事。」
沉默了一會,郭申錫道:「中丞以為,逼得及了會出什麼事?」
杜中宵道:「以前軍中是統兵官一手遮天,凡是軍中事務,俱其一言而決。新的軍制下,多了許多屬官,副職還做監軍,統兵官怎麼會甘心呢?狄太尉軍中,大量使用他以前的老部下,這些人怎麼可能全都接受新軍制呢。我估計,狄太尉管下,只怕新軍制有名無實。如此一來,二十餘萬戰兵,統領可就不是容易的事。更加不要說,還是已經配了屬官的情況下。」
幾位御史聽了不語。杜中宵所說,他們能夠想像,但到底是什麼情況,卻想不出來。雖然做地方官的時候,也帶過兵,但那是通過武將統兵官,軍中具體什麼樣子,他們根本就不知道。
其實不只是人事關係,軍中還涉及大量錢糧,這才是最要緊的。以前的宋軍,對於武將的經濟問題很寬鬆,只要不太過分,其本不管。狄青是舊軍中出來的,對此非常熟悉,以前作戰時,也習慣把一些繳獲等等作為賞賜。新軍制下,有專門的計置糧草官,自成體系。統兵官要再想撈錢,比以前難了,也比以前少了很多。加上繳獲要歸公,各種各樣的限制,舊的統兵官必然不滿意。
諸般條件加起來,就是如果狄青不徹底地貫徹新軍制,會把軍中搞得非常複雜。複雜到主帥都要小心翼翼,不能夠全力作戰的程度。這個時候,如果朝廷逼迫狄青快速前進,可能會出問題的。
在劉幾的捷報發回來的情況下,朝廷官員一下沸騰了。劉幾破了西壽監軍司,迅速掃蕩了周圍的党項營寨,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而向韋州去的狄青才走到半路上,離着韋州還有數十里遠。這讓京中的朝臣極為不滿,今日紛紛上奏,要求朝廷命狄青加快速度。特別是幾位御史,言辭激烈。而作為御史中丞的杜中宵,卻一言不發,讓他們看不過眼。
幾位官員離開,杜中宵到案後坐下,嘆了口氣。讓狄青到鎮戎軍為帥,是朝廷對軍中舊將最後的一次嘗試了吧。正是外部環境最好的時候,契丹沒有威脅,有鐵路可以支撐大軍,三十萬對党項就是滅國之軍。只要自己不作死,怎麼也能把党項逼死。
但是,有另一路比着,狄青這一路的效率就太低了。但有什麼辦法呢?以前的禁軍舊將,大多都在狄青軍中。如果換作自己去做統帥,肯定要大量調換統軍將領,不然沒有辦法帶兵。可這些軍中老人,實不是那麼容易撤換的。新軍制增加了大量軍官,哪裏有那麼新軍官?
底層將領還好說,中級將領最難。新軍制不過三四年,只能培養基層將領,中層將領必須大量使用舊人。他們湊在一起,本來就是改革的最大阻力。
所以杜中宵的意見,就是不要逼迫前線的狄青,該怎麼做,他心中有數。韓琦已經過來,劉幾帶兵獲勝,他的心理壓力必然很大。
實力差距太大,杜中宵不相信狄青會失敗,這個可能性幾乎沒有。要看的,是這一軍的作戰效果如何,對於戰場的管理如何,是不是軍紀嚴明。狄青的慢,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