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這個崇禎有點萌 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功於尺寸(求推薦)
更新:02-11 09:08 作者:清風怡江 分類:軍事小說
王在晉還不死心,於是再問之沿途宮府,回答仍是煤坑盡、秫獵盡、釘灰盡、車騾盡,民間槐榆等木因造車造營房,一砍俱盡。一筆閣 www.yibige.com「
王在晉在奏摺的最後揮筆疾書道:「伏祈皇上軫念時艱,俯憐民隱,少寬文法,容臣脈脈以運規為嚴儧供輸,俾臣急急以先料理,外有求而必應,內有應而必速,乘外寇之未臨,為有事之先備,庶不負朝廷之任使,疆場之臣可收功於尺寸矣。」
第三件事則是清理軍隊,王在晉將從廣寧等地撤到山海關的士兵盤點完後,奏道:「清查兵據將領呈遞,兵數共計六萬六千五百一名,職知其數之非核也……彙算冒頂姓名及臨點不到並老弱者,合之前後陸續刪汰,共開除兵九千一百七十一名,實在兵五萬七千三百三十名,此山海關之兵數也。臣初議止用兵六萬、馬萬匹,欲清舊遼餉以飬民。「
王在晉整軍備武后,更派出兵馬不斷騷擾建虜,當時有朝臣擔心建虜會「捲土重來」,王在晉信心滿滿地上奏道:」奴即來,臣亦有所恃以無恐。哨馬日往來於前屯、寧遠之間,擾其耕牧。出關三百里,田無五穀,賊不得糧,進無可資,退無可食。奴將棄廣寧,而畫河以守。」
後來建虜果然不堪滋擾,如王在晉所預料的那樣,乖乖撤走了,在建虜撤走後,廣寧本是一座空城,此時有人提議收復廣寧,王在晉道:」「得廣寧,不能守也,獲罪滋大。不如重關設險,衛山海,以衛京師。臣嘗謂必有復全遼之力量,而後可復廣寧,必有滅奴之力量,而後可復全遼。不然啟無巳之爭,遺不了之局,而竭難繼之供,不可不慮!國家財力東西支應,萬分無措,典兵者不恤司農之苦,司農不得已必不恤百姓之苦,民生向來疾苦,今且加編、加役,邦本日瘁,國勢難支,職滋懼焉。。」
從這些話語中,鬍子睿可以看出王在晉是個關心民生的人,他說的很對;以鬍子睿看來,明朝末年,雖然積弊叢生,然而並沒有到非要滅亡的時侯,如果能處理好財政收入和軍事行動之間的關係,把小冰河期熬過去,以後的日子就好過了!如果一味貪圖收疆虛名,而不顧忌大明的民生情況,那就真的是」飲鴆止渴「了!
王在晉給天啟皇帝上疏道:「南則海天無際,虜如舍騎登舟,瞬息直達。北則為角山山脈,從居庸、古北、喜峰逶迤千里,各設關隘以障朵顏諸夷,關城枕之,繚垣於山,是為邊牆。而峰巒更高於垣,故有欲築敵樓,先據高山高嶺者,恐為賊所乘,則益助其憑高搏擊之勢。有為再築邊城,從芝麻灣或八里舖起,約長三十餘里,北繞山南至海,海、一片石統歸總括,角山及歡喜嶺悉入包羅,乃可為關門捍蔽。但計費甚鉅,又恐虜騎猝來。然外牆畢竟當築,尚須徐議也。當今為內備之計,惟不在募兵而在訓練實在之兵,不在添將而在選擇有用之將,庶可救危邊之一線手......
於關外繇八里舖繞角山而東傍三道關起腳,逶迤至海,計長三十七里,畫地築牆、建台結寨、造營房、設公廳,共估九十三萬,請發帑金。「
鬍子睿知道王在晉的意思是山海關的地勢有些不利於防守,他在心裏計算過王在晉的這筆賬,三十七里的城牆,算起來是三千九百九十六丈,城牆、營房、公廳加起來確實差不多要九十三萬,這個王在晉確是個辦實事的!
對於王在晉修八里舖長城的說法,朝堂有部分朝臣反對,首輔葉向高又」不置可否「,然而就在雙方爭執不休的時侯,有一位朝堂公認的大佬,站了出來質疑王在晉的做法,這個人就是帝師--孫承宗!繼盧象升與楊嗣昌、王化貞與熊廷弼之後,第三對政見不合的好基友誕生了!
孫承宗出生於嘉靖四十二年(公元一千五百六十三年),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今保定市高陽縣)人;孫承宗生有奇相,他的鬍鬚非常堅硬,說話的聲音也非常宏大,給人一種奇異不凡的感覺;同馮銓那種二十歲就當翰林的天才比起來,孫承宗的科舉之路並不是很順暢,他沒有考中科舉前,曾經給時任兵備道的房守士當過家庭教師,房守士後來去大同當巡撫,於是孫承宗又跟着他一起去了大同。
大同本是明朝九邊重鎮之一,原設總兵官鎮守;成化七年(明憲宗年號,公元一千四百七十一年)開始設巡撫;大同鎮的東起居庸關,西至黃河南流入山西的交匯處方向的偏關,約有二千多里,南北方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