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大牌 第二百三十六章 賣房子就是有錢!(1/5)
更新:02-24 09:20 作者:老徐牧羊 分類:都市小說
建國初期,我們採用的是前蘇聯電影業的經營體制,從製片、發行、放映都採取了一系列的計劃經濟的經營形式。
到90年代初,一直沿襲着這種「統購統銷」+「層級發行」的發行模式。
具體來說,各省、市建立發行機構,制訂了發行放映經營管理的各種制度。
電影產品一經完成,即交由中影公司按規定價格一次性買斷電影,然後再由中影公司分別按照省、市、縣這樣的行政層級的發行公司發行到各家電影院…
這種模式特別呆板,有點像後世的奈飛,只追求數量,不太重視質量…
造成的結果就是票房逐年下跌!
有一串數據1990年全國的總票房是22億,1991年是23億,1992年是20億,1993年是13億…
與此同時,在電影產量上,每年依然拍攝150部左右的片子…
明擺着的——觀眾對電影沒興趣了。
為了讓觀眾重新回到電影院看電影,總局下發了一份文件允許影院每年以分賬的形式進口10部左右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基本表現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影片,也就是荷里活大片。
其實,在這之前,咱們也進口過國外的電影,不過是用買斷的方式,每部電影的買斷價最高2萬美元。
這樣的價格根本吸引不了國外片商的興趣,買回來的都是一些品質不高的老電影,也沒幾個人願意看…
新的文件採用的分賬比例外方片商和中影拿總票房的百分之四十六,省市級的電影公司拿到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之間,剩下的為影院所有…
如此一來,一部電影在中國的票房越高,外國的片商分到的錢就越多,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他們會把國外高質量的商業大片拿到中國上映。
第一部以分賬形式走進中國電影市場的電影叫《亡命天涯》,製片成本4400萬美元,當時這部電影已經在北美市場取得巨大成功——北美本土票房18億美元!
出品方是華納兄弟,荷里活認為中國畢竟是一個人口超過十億的龐大市場,肯定有搞頭!
然後,這部《亡命天涯》上映一周,直接在京城一地拿下了400萬的票房成績,當時全國六座城市上映這部電影,松江和羊城都是經濟發達地區,雖然沒有詳細統計,但是,《亡命天涯》一周的票房可能突破了3000萬…
當然,真實情況是,《亡命天涯》上映六天然後被下檔了——電影行業的人聯合起來要求《亡命天涯》立即撤出影院…
票房定格在了2400萬…
為什麼要抗議?
害怕呀!
這尼瑪太嚇人了!
一周3000萬,一個月豈不是就得破億?
有記錄可查,當時國產電影票房冠軍是《七七事變》,在上峰的要求下,做到了3300萬人民幣…
從那之後,所有人都明白了,原來觀眾不是不想看電影,只是不願意看咱們自己生產的破電影!
那個年代的國內導演,大都拍的是藝術片,他們總以藝術家自居,覺得自己的片子要給觀眾帶來心靈的觸動,看完後觀眾會獲得啟迪和升華。
他們以高高在上的姿態面對觀眾,就好像是上帝佈道一樣。
一些導演甚至埋怨觀眾的素質低,看不懂他拍的電影…
長此以往,就形成了國內畸形的電影環境。
當然,這也和計劃經濟時期上層對電影行業的瞎指揮有很大關係
然後,中影開啟了每年引進十部大片的計劃,本來嘛,中影每年引進十部大片,刺激一下市場,讓國內電影人也知道觀眾喜歡什麼樣的電影,加速國產電影工業的建設,蠻好的…
再然後,2001年中國加入wto,享有一個15年的保護期,按規定,對國產電影的保護,該在2015年就得結束了。
也就是說2015年荷里活電影就可以直接進駐中國了,不用再按照中影的要求…
還好,總局不是吃素的!
果斷追加談判——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誰都怕荷里活,誰也不敵荷里活。
呃,也不對,印度電影就不怕荷里活,他們的本土票房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荷里活至今攻佔不了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