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脊樑 第104章:趙德言
更新:11-24 12:24 作者:碧海思雲 分類:軍事小說
定襄宮,正殿!
「來人啊!請趙先生前來議事。」帶着一身濃重氣味的頡利可汗大馬金刀的高坐主位,也不知向誰下了命令。
不大一會兒功夫,一個人腳步匆匆的踏步入殿。此人身穿絳紫長袍,頭戴諸葛巾手拿羽扇的一個文士,他姓趙名德言。
趙德言自幼飽讀詩書兵法,自許甚高,野望頗大。他隱居於野,希望能如姜太公、諸葛亮一樣得明主看上,留下一段佳話。但等了半輩子也無人問津,他一怒之下就北投了突厥。
頡利最大的野望是建立一個草原帝國,如中原的帝國一樣,都自己的文化能夠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
趙德言學識淵博,善於揣摩上位者之心,是以深得頡利器重,將之視為諸葛亮一般的人物,當做左膀右臂使用。
「先生,我突厥該當如何是好?」頡利頗為恭敬的問道。
趙德言輕搖着羽扇高深莫測道:「大汗不是已有定奪了麼?」不過話雖如此,但還是藉機向頡利可汗表現了自己的遠見。
「說句不客氣的話,大汗雖說依舊不可一世,實力仍在突利與鐵勒總和之上,然內部問題已經出來了,若大汗威望再次受損,到時就不只是一個突利、一個鐵勒了。楊廣遠征高句麗損兵折將,楊玄感的起事讓隋楊再無威懾天下之力,從而使龐大帝國二世而亡。今之突利,與楊玄感又何相似也?」
頡利可汗陷入沉思。
頡利不懼其他人,唯獨這突利是他心腹大患:作為上任突厥汗王的嫡長子,突利的實力僅次於他,在草原上很有威信。他們兩人矛盾重重。自從突利自立,兩人已經幹了幾次大仗,這其中各有勝負,雙方雖儘量克制,但,誰都知道雙方正為大決戰而積蓄力量。
現如今頡利先敗於鐵勒,威望聲勢大不如前,根基已有所動搖,在跟突利戰爭中,又沒有做到全面壓制,使他雄霸天下的威望一再受創,一些牆頭草已迫不及待的投奔了突利,而那些蠢蠢欲動的中立派左右搖擺,這些人若是加盟了突利的陣營,那頡利的形勢就更加不妙了。
到時候,突利要是與唐朝、鐵勒結成守望相助的盟友關係,三方同進同退,那他頡利就凶多吉少了。
「在下認為突厥這等窘境的因由有四!」
趙德言滔滔不絕的說着:「第一、諸侯林立,心思各異,軍政不一,則貽誤戰機;第二、氣候異變,致使災禍頻繁。第三、法度,一個統一而建全的法度是執法之基,沒有法度,導致處置內部事務時往往不問對錯只問親疏。第四、地域廣袤,政令不通。」
不說敵人如何,趙德言這四點因素直指突厥內部之不足。
第一:諸侯林立,心思各異。
這個是事實,突厥的一個部落就是一個單獨存在的國家,只有在出征時才會聽從大可汗之號令,但大可汗實力弱小時,各部消極怠工,錯失許多稍縱即逝的戰機。
第二、氣候異變,致使災禍頻繁。
同樣是事實,近年災禍連連,使一些撐不過去的部落為了生存鋌而走險,向周邊的部落下手,弄得突厥內部防鄰甚於防敵,這種相互算計的友軍,在戰場又能發揮幾成戰力?
第三、法度!
沒有健全的律法,從何談起公平執法?人都是自私的,在沒有法度的情況下,裁決者肯定會偏向自己的親人朋友,長而以往,弄得人人不滿,怨言四起。
第四、地域廣袤,政令不通!
突厥世代遊牧居無定所,除了幾個固定的水草豐茂的草原,長期漂泊,乃至於突厥這個大可汗都不知道一些部落的具體地點,這些部落是生是死同樣不知,可一旦莫名的消失掉,其他部落又會指責,說他這個大可汗當得不好,整個整個部落消失了都不知道,你當的什麼大可汗;也因地域廣袤,政令不通,在突發的戰爭時,無法及時調動一支強大的軍隊。
趙德言四點,事實俱在,直指突厥核心!
歷史上有一些人,憑藉着一張嘴能幹出許許多多轟轟烈烈的事情。
趙德言此刻也就是靠着一張嘴,將死的說成活的,歷數突厥內部不穩之處,而且說的極有道理,事實俱在。
更重要的是他撓到了頡利可汗的癢處,頡利最大的野望是建立一個草原帝國,如中原的帝國一樣,能夠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而不是依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