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國 第1618章 無差別攻擊
張紘非常客氣,請辛毗直言當面。筆硯閣 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辛毗說道:「長史所言,的確是謀國之論,頗合慎戰之義。不過這與周將軍所議並不衝突,不過一物兩面罷了,實乃相互依存,而非相互衝突。毗有三不解,敢問長史:出兵征伐耗費驚人,難道養兵就沒有開支?推行新政四年的荊州入不敷出,難道益州就支撐得起?此時不取,等益州坐大再取,豈不更難?最後,將軍領五州,青州、徐州未安,還有豫州、荊州、揚州三州,長史為何只提荊州、豫州,唯獨不提揚州?毗冒昧,敢請長史指教。」
張紘沉默片刻,微微欠身。「養兵的確也需要費用,但比起征伐不可同日而語。荊州能養兵五六萬,甚至更多一些,卻未必支撐得起三萬兵遠征,此其一也。如若開戰,荊州固然支撐不起,益州同樣難以為繼,但佐治忘了兩點,首先我軍攻,吳懿守,攻守成本相差甚遠。其次你們攻的是漢中,而不是成都,曹操完全可能按兵不動,有損失的僅僅是漢中而已。此其二也。至於揚州,我不太了解情況,不敢妄言,還是請虞長史作答更為妥當。」
辛毗轉身虞翻。「敢請虞長史指教。」
虞翻揚揚手,不以為然。「揚州的事等會兒再說,你們先把前兩個問題說清楚。」
辛毗很無語,只好再次轉向張紘。「養兵與征伐的確費用懸殊,但養兵不用,又何必養?益州居上,荊州居下,時刻有被俯擊之勢,據地而守,不如主動進攻。攻守成本雖大,但漢中得失不僅僅是荊州與益州的利害衝突,更是孫將軍與朝廷的較量,奪取漢中,切斷益州對關中的供給,是關係到整個形勢的一着,豈可僅僅着眼於荊州的得失?若能據漢中而有,我愈強,而朝廷愈弱,其意義又豈是幾十億軍費所能衡量?」
張紘眉頭輕蹙。「漢中得失的意義的確重大,但前提是能夠奪取漢中。佐治以為要奪取漢中,你們需要多少人馬,多少時間?」
辛毗舉起手指。「有兩種方案,一緩一急。急則三萬人,一年時間;緩則一萬人,五年時間。」
張紘笑笑。「佐治,你是不是太樂觀了?吳懿據城而守,可不止一萬人。你們不遠千里,趕到漢中,有把握戰而勝之?」
「勝負固然與兵力有關,但也不全然取決於兵力,五事七計,兵力不過其中之一,固不可忽而不論,亦不可執一端而不計其餘。即僅以兵力而論,我軍也有明顯優勢。論將,周將軍平豫章,定江南,用兵四年,所戰皆捷,從無敗績,豈是匹夫吳懿可比?論兵,周將軍所領之兵皆是精銳之士,校尉、都尉大半出自講武堂,軍侯、都伯,亦有近半,通曉兵法戰術,豈是吳懿麾下將校可比?論器械,有南陽鐵官、木學堂為支撐,南陽軍械天下聞名,豈是漢中羌蠻所用之粗劣器物可比?當年陳湯論兵曾云:以漢當胡,可以一敵五。荊州兵與漢中兵相較,就算保守一些,以一敵三也綽綽有餘,何懼兵力不足?」
張紘微微頜首,沉吟片刻,又問道:「你說的兩種方案,究竟是指什麼?」
「其一,三萬人長驅直入,四個月行軍,半年攻戰,兩個月還師,軍費三十億;其二,一萬人出征,步步為營,逐步蠶食,一年取上庸,一年取西城,兩年纏鬥,再一年取漢中。軍費五十億,第一年可能會多一些,但也不會超過二十億。」辛毗笑笑。「長史,這個費用荊州應該是支撐得起的吧?」
張紘沉吟片刻,很鄭重地點點頭。「若是每年不超過三十億,雖然壓力不小,但荊州還能支撐得起,縱有不足,所缺也有限,與漢中之利相比,的確值得。」
孫策微微頜首。他的感覺和張紘一樣,如果真像辛毗所說的這樣能拿下漢中,就算花費三十億或者五十億的軍費也是值得的。一是養兵本來也需要費用,並不是不打漢中這些兵就不花錢了,只是花得少一點而已;二是拿下漢中的利益也不小,可以彌補一部分。除了經濟利益之外,漢中的戰略地位更重要,等於切斷了關中朝廷的血管,就算不能讓朝廷失血而死,也讓他很難恢復。
張紘作為這個時代最傑出的戰略家之一,他顯然更看重漢中的戰略地位,所以才會接受每年二三十億的巨額軍費支出。以荊州目前的經濟情況來看,每年拿出這麼多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孫策還是沒有發表意見。他有兩位長史,張紘發表了意見,虞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