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萬里照漢關 第一百五十九章 改變金石考古的一句話
更新:12-12 02:55 作者:神龍擺尾巴 分類:軍事小說
文臣之患,文臣治國真的也有問題嗎?
孫承宗苦苦思量,卻沒有答案,或者說,他不願承認那個答案。筆神閣 www.bishenge.com
董宣武說,北宋滅亡的原因有很多,除去地理上因為失去燕雲十六州,無險可守的原因外,最重要的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黨爭,另一個則是因為朝廷強幹弱枝、以文御武的政策。
強幹弱枝、以文御武的政策,雖然解決了軍閥割據的可能,但同時也閹割了軍隊的血性,讓武人看不到希望,也讓民間失去尚武精神。所以,無論是北宋的禁軍還是廂軍,除了極少數幾支軍隊,普遍都沒有作為軍人的榮耀感和使命感,老白姓甚至把當兵保家衛國當作成一種恥辱。
這樣的軍隊,對付比他們更加弱小的平民也許沒有多大問題,當他們面對在殘酷環境中長大,已經習慣於彼此配合的北方野蠻民族,憑城固守也許還可以,但是打起野戰,很難不崩潰。
董宣武的話中隱藏的意思很明顯,是在暗暗指責大明現在執行的政策。大明同樣是以文御武,大明的軍人同樣缺乏榮耀感和使命感,戰鬥力越來越低下,大明的百姓除非迫不得已,同樣不願意入伍從軍。
這一切,難道真的是以文御武的惡果嗎?
難道文人治國,最終就必然會陷入黨爭的困境,面臨無可用之兵抵禦強敵的困境嗎?
董宣武甚至暗示,再這麼下去,大明遲早會亡於蠻夷之手。
真的有這麼危險嗎?
泰西諸國,野蠻之邦也,不識仁義,只知霸道,可是他們偏偏都那麼強大,能橫跨數萬里的海洋,征服無數土地與人民,但奇怪的是這些國家,因為力行霸道,反而越來越強大。這對大明來說,簡直是不可想像。
大明只不過在朝鮮與小小的倭國打了一仗,雖然打勝了,但折損的元氣,即使到現在也沒有恢復過來。
國雖大,好戰必亡。這句話,難道是錯的?
孫承宗望着窗外的景色,目光變的迷離起來,原本清晰的世界,變的模糊起來。
晚上宿營時分,董宣武把白天整理的思路又理了理,試着寫了一章,關於泰西文化與宗教的介紹,交給孫承宗過目。
孫承宗看了幾眼,眉頭一皺,責備道:「崇文,你首創標點符號,使斷句變得簡單,的確值得誇獎。你喜歡用硬筆寫字,老夫也不說你了。可是你這篇文章,滿紙都是白話,粗鄙無文,怎麼能入夫子之眼?」
董宣武呵呵笑了笑,說道:「老師莫急,請聽弟子解釋。弟子以為,文章根本目的,無論是載道也好,述懷也罷,說到底是為了向其他人傳遞信息,或者為防止日後忘記而留下備案。
既然如此,能讓更多的人看得懂,才是最關鍵的,特別是這種敘述性的文章。精心雕琢、含蓄艱深文字雖然華美,但並不實用。弟子每次讀《尚書》、《易經》、《論語》等大作,可真是苦惱死了。如果沒有陳老夫子的解說,弟子真不知其中究竟是什麼意思。
當然,這些弟子也能理解。
畢竟先人著述,沒有咱們現在這麼方便,先是用刀在龜甲、骨頭上刻字,刻一個字極為不方便,後來強一些,改為在竹簡上寫字,但也快不到哪裏去,而且成本極高。一部《史記》寫下來,恐怕竹簡足夠裝滿好幾輛馬車了。
所以先人寫書,力求簡潔,用最少的字表達最多意思。
可是咱們現在沒那麼麻煩了呀,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早已讓著書變得方便,文化的傳播,變得更快捷。弟子不明白,既然這樣,何必還要斤斤計較文字的精煉?回到文章的本源,準確的描述,讓讀者儘可能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本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歧義,豈不是更好?
當然,如果有餘力,能用有文采,有感染力的文字把內容描述得更為生動是最好。
弟子這本《四海圖志》寫出來是希望能讀到此書的人儘可能的明白弟子的意思,不是想要顯擺弟子的文采的,何必要追求那些文采?再說,老師,就弟子肚子裏那點墨水,您還不知道麼?狗肚子裏藏不住三兩油,就算想要顯擺,也沒有那本事啊!」
孫承宗一呆,他先前讀過董宣武的《射鵰英雄傳》,雖然董宣武否認是他寫的,但是孫承宗並不以為然。《射鵰英雄傳》雖然也是用白話所寫,但文采比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