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帝軍 第八百七十一章 值得
珞珈湖有個很特殊的意義,不管是對於楚還是對於寧,又或是對於黑武。
楚已亡數百年,世上已無楚人,楚劍憐的父親去世之後,那應是最後一個自認楚人的人也退出了歷史舞台,楚劍憐不認楚也不認寧,只認中原,不得不說,這還是楚皇族數百年來的執念對楚劍憐的影響。
為什麼當初楚劍憐要把帝運劍交給寧帝李承唐?
楚劍憐並沒有去想什麼家國大義,他不認為自己是個聖人,將帝運交給李承唐,於他來說最大的意義在於放下。
也為證明。
證明如果他願意,若處心積慮,他必可殺寧帝,不管是李承唐還是李承唐的哥哥李承遠,楚劍憐都可殺。
他不殺,是大義,可他自己不那麼想,自己不願就是自己不願,關大義什麼事?
他只是厭煩那所謂宿命。
楚劍憐不是一個神,是一個有些懶散有些叛逆的人,當然也不是普通人。
別古城往南四百里就是珞珈湖,那是一個印記,對於黑武來說那是榮耀的印記,對於楚來說那是恥辱的印記,現在的大寧國界在瀚海城到息烽口一線,往北是黑武,可在楚立國的時候,國境線在珞珈湖往北,楚之前,周天子還曾巡遊珞珈湖,在珞珈湖畔留下天子巡邊以震蠻夷的佳話。
事實上,那個時候的黑武地區,確實稱得上是蠻夷之地。
周很大,大到周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國家有多大,因為太大,皇權又弱,所以周被諸侯分裂割據是必然的事,然而北疆這一帶苦寒,哪個諸侯願意守着這?
窮盡一生之功守國門,得益的卻是其他人,搞不好還會在背後捅一刀。
久而久之,周的疆域其實在不斷縮小,即便如此,到了楚時候,珞珈湖依然楚的領地珞珈湖是周天子賜名,而如今寧軍打下來的三眼虎山關,別古城,包括沒有打的東馬城,北馬古城,這些都曾在楚的疆域之內。
這些地名,都是楚時候的地名,黑武人崛起之後從楚手中搶走這些地方,為了羞辱楚人,他們連地名都不改。
楚軍在瀚海城以北曠野與黑武人決戰,大敗,損失邊軍精銳二十萬,邊軍元氣大傷,再難恢復,楚皇無奈,將瀚海城以北近千里割讓給了黑武。
當時有黑武之臣向汗皇進言,將珞珈湖改名為楚臣湖,諧音為楚臣服,用以羞辱楚國。
黑武汗皇大笑道:「若以改名羞辱之,楚人只會記恨,少覺恥辱,還不夠,朕得幫他們深記知恥後勇,反正朕又不怕,發書給楚皇,告訴他為了感謝楚皇慷慨,所贈土地,原名不改,以讓朕黑武臣民以後百年千年都感念楚皇之仁義大度,讓我黑武國民,每每提及地名,都會想起這是楚皇饋贈。」
這樣的國書,真的送到了楚國都城紫御城,楚皇得國書後吐血,一病不起。
之後不止一次,楚軍曾試圖將這千里疆域從黑武人手裏搶回來,奈何終究一場空。
大寧立國,承楚之地,也承楚之恨。
大寧開國皇帝曾說過,中原人與黑武人之間的仇恨,永遠都不會化解,中原人,也永遠都不會和黑武人成為朋友。
如今大寧的北征大軍已經打到別古城,別古城就是分界線從別古城往南,千里之地,都曾是楚地,這地方所有的部族,都曾是楚臣。
如果寧最終將別古城往南全都打下來,那麼這積壓了近千年的恨,也算是解了。
那已經不只是楚人的恨,還是寧人的恨,是所有中原人的恨。
當年楚將瀚海城以北別古城以南千里之地割讓給黑武,並不是損失的全部,還直接導致了草原的分割,現在大寧所擁有的西北草原,只是最初楚時候擁有草原的三分之二略有不足,另外三分之一在祁連山外,祁連山有缺口,寬近百里,將草原分成兩部分。
楚國戰敗之後,黑武國支持北草原的部族對抗楚國,以至於祁連山以北三分之一多些的草原獨立出去,獨立出去的部族擁立元嚴福鐸為王,向黑武稱臣,黑武國調遣大軍協助元嚴福鐸擊敗了內草原的軍隊,最終外草原建立了黑山汗國,元嚴福鐸是第一代黑山汗王。
算上黑山汗國在內,楚時候一共丟棄了數千里疆域,近乎楚地的七分之一。
再後來,因為對楚的失望,大批內草原的人逃過祁連山跑到黑山汗國那邊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