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境人生 第1999章 大姨
測試廣告1四口人從張彥明的辦公室出來進了一邊的接待室。詞字閣 www.cizige.com
張彥明過去給張媽和兩個大寶貝拿了盒牛奶過來,問:「什麼事兒啊?神神秘秘的。」
張媽想了想說:「你還記得你大姨吧?」
張彥明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點了點頭:「啊,記着,怎麼了?」
張媽說的這個大姨並不是張彥明的親姨,張媽沒有姐妹。
張彥明的姥姥改過嫁,這個大姨是後來那個姥爺家的親戚,是親戚,不是子女。
不過張媽年輕那會兒兩個人走的比較近,感情到是挺好的。
張彥明對這個大姨的印像還算深,原來那會兒兩家之間總有些走動。
大姨是工人,大姨夫是鋼城化工廠的領導,家裏住的是幹部樓,那時候她們家的條件照比一般工人家庭要好的太多了。
張彥明小的時候,家裏住廠里的舍宅,記憶中大姨經常帶着孩子從市里跑過來串門兒,而大姨夫從來沒來過。
他是領導嘛,要端點架子,說是工作忙。
他們娘仨一來家裏就開始熱鬧,包餃子是必定的項目。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來說,簡直就是過節一樣,所以張彥明印像很深。
其實現在看來也並不算很遠,大姨家住在市里,到張彥明家要做通勤火車或者班車,三十公里,四十分鐘車程。
不過在那個年代,三十公里已經屬於相當遙遠的距離了,很多人一輩子都沒去過那麼遠。
後來張媽開始做起了小生意,會經常去市里,兩家人就像真正的親屬一樣,一直到張彥明參加工作以後。
九十年代,商業大潮襲卷全國,人們都開始忙了起來,過日子的方式都在改變,就算是親戚之間如果沒有什麼大事走動的也越來越少了。
再後來大家開始攀比,就算是親戚之間也不能避免,富的怕被借錢,窮的怕被笑話,自然都離的遠遠的,儘量都不往一起湊。
張媽和大姨到是不至於相互嫉妒眼紅,但確實也是走動的越來越少。
張彥明都沒想到老媽現在和大姨家那邊還有聯繫,以為舉家搬走以後就那麼斷了呢。
他對大姨還好,對那位大姨夫沒什麼太好的感觀,小時候感覺挺嚇人的,大了以後感覺他挺能裝逼。
到是原來和大姨家的兩個孩子關係還不錯,小時候經常在一起玩嘛。
不過隨着大家年紀的增長,漸漸的也就是那麼回事兒了,認親還是認的,只是來往的越來越少,只留下了一些記憶。還算美好。
必竟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圈子之間並沒有任何的交集。成年人活的其實就是一個圈子,對於圈外的事情即使有興趣也沒時間。
「你大姨打電話,說她家麗華離婚了,留下兩個孩子,現在那邊生意也不好做,愁的慌。」
大姨家的妹妹沒有正式工作,在關外沒有正式工作生活上就不是太容易,也會被大部分人看不起。這就是關外的社會模式。
從1890年起,關外的城市居民就開始成為工人,幾輩人下來大家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也養成了這種思維模式,那就是人活着就要上班工作。
工廠讓關外曾經一度輝煌,但也從根子上束縛了關外的思想,使這個地方開始漸漸封閉,固執,也使這個地方的人開朗熱情好客。從來不排外。
到了張彥明他們這一代人長大,沒有工作的已經越來越多,因為工廠也沒有那麼多崗位可以無限的提供,接班也成為了歷史。
男孩子還要好一點,女孩子就相當難。
不過這對整個社會來說影響並不大,男人上班女人照顧家也算是關外的一種常態,生活成本的低廉讓一個工人可以輕鬆的養家。
但必竟是深入骨髓的思維,一說沒有工作總感覺好像比別人低了一頭。
大姨家的弟弟去了姨夫的廠子,不算接班,念的廠屬技校,也算是對工廠子弟的一種照顧,但一家只有一個名額,所以給了兒子。
這會兒這種專為照顧子弟的技校也沒有了,不只是化工廠,所有的廠礦在九十年代中期都把技校取消掉了。
大姨的女兒其實就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