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道行 第三十一章妙音臨門_頁2
更新:09-05 11:41 作者:造化齋主 分類:仙俠小說
,露水含草木之精華,是為上選茶水,而採集露水要講究時段,過早過晚都不行。不過白庸此時是沒法採取露水,倒是可以用山泉,《茶經》中說「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可見山泉也是上品之選,但泉水汲取後需要放在木桶里靜置片刻,不適宜直接煮開。
其次是泡茶器皿。水為茶之母,壺為茶之父。葡萄美酒夜光杯,連品酒都要講究酒器,飲茶就更要重視茶具。白庸本來想用唐州的秘色貢窯,後來想了想,改用聽泉壺。單從泡茶器具來講,聽泉壺不如秘色貢窯,可如果從人的喜好比較,卻是聽泉壺更勝一籌,因為聽泉壺倒水時會發出如泉水叮咚的聲響,令人心曠神怡。
一切都準備好後,白庸從靜置的泉水舀取上層部分煮開後,將滾水倒入水缽里,估計好正確水溫,沖入茶壺中,稍微一勻,隨即將茶水倒出。但這壺茶並不是直接拿去喝的,而是拿去倒掉,等水的溫度就又降到剛剛好的程度,再沖第二回。一般而言,這第二泡茶,是真正的茶之精華,可以拿來飲用。但白庸這次用的茶葉比較特殊,所以還要衝泡,沖泡後倒掉,如此重複四回,直到第五泡才算可以。
茶水已經準備好,白庸卻沒有喚妙音師姑過來,而是放了一盆金色的藥水放在茶桌上,這是拿來洗手用的,隨後又點燃檀香,如此才算是一切就緒。
妙音師姑過來後,先用藥水洗手,隨後坐在蒲團上閉目靜心,並不急着用茶。
香湯淨手、常焚心香、滌洗心塵、坐忘守靜,最後才是仙茶沁心。
這是道家的飲茶程序,或許在不懂茶的人看來非常繁瑣,浪費時間。喝茶,直接倒嘴裏就是,若是要講究品位,最多喝茶前先聞香和看色,犯不着弄這一套前戲,喝杯茶搞得跟洞房似的。
於品茶者而言,正規的品茶,還真跟洞房差不多,要嚴肅對待。這番準備在他們看來不是浪費時間,而是一種享受,品茶不是只有喝的時候才是享受,品茶前品茶後都是享受,這點禮儀不過是理所當然的日常。
這就好比神洲人吃飯,特意用筷子和用碗,這也是一種禮儀,只是過於平常,一般人往往忽視掉。吃飯用手抓不是更快,嫌髒就用湯勺,用什麼筷子呢?
在西部的羅洲人看來,用筷子就是一種繁瑣的禮儀。吃飯有刀叉跟湯勺就夠了,何必拿兩根木棍在手上?還讓小孩子從小練習,真是麻煩。不過用筷子這一點,也讓他們產生一種連普通百姓都要學禮儀,神洲果然是禮儀國度的印象,
不懂茶道的人看品茶者行禮儀,就和羅洲人看神洲人用筷子一樣,覺得麻煩,又隱隱覺得尊敬,高看一眼。因為禮儀,本來就是身份的一種象徵,只有野人才不懂禮儀。
白庸倒茶的動作很輕柔,順時針沿杯壁注水。
妙音仍是正襟危坐,接過茶後聞了聞氣味:「味醇香郁,先苦後甘,這是龍井,一談泡茶就想到龍井,你倒是夠俗氣……唔,稍微有些不同,似是而非。」
妙音並不能確認這是何種茶,畢竟天下茶葉品種繁多,數不勝數,即便同一種茶葉,也會因為種植地不同而有不同色味;即便是同一種植地的同一種茶葉,也會因為存放年歲不同而有不同色味;即便是同年同一種植地的同一種茶葉,也會因為泡茶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色味;即便同年同一種植地的同一種茶葉用同一泡茶方法,也會因為茶具不同而有不同色味。
如果一名品茶者僅僅通過聞香觀色就能準確說出茶名,那他就不僅僅是茶道大師,而是茶道大宗師。
妙音師姑將整杯茶飲完,笑着對白庸道:「這杯茶雖然過得去,但還不足以令我滿意,你的豪言壯語不會只有如此程度吧。」
「誒,師姑別心急,這僅僅是第一杯茶,可不能急於下定論。」
白庸說着又倒上第二杯茶。
妙音師姑滿懷興趣的品嘗第二杯茶:「唔,這次有點像他媽的茶,帶有一股茉莉香,滋味濃醇鮮爽,潤喉回甘。沒想到一壺茶裏面居然有兩種不同的味道,倒也難得。」
難得,也僅僅是難得,還沒有到達滿意。妙音話中暗示着白庸泡的茶還不足以令她認可,誰叫白庸之前把話說得太滿,令人不由得想要刁難。
然而白庸並不氣餒,而是提醒道:「師姑,我剛剛才說不能急於下定論,您怎麼轉瞬即忘